言依心,持以恒

作者:霏雪,572293416@qq.com

推荐人:忆言

我是英语师范专业大二的学生,喜欢听歌、旅游、用自己的眼光发现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中,它们变成了我的习惯,便开始成为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也促使我明确了对于写作的基本观点:言依心,持以恒。

大学里的我,总会在闲暇的时候随手写下一小段文字,哪怕只是那么几行字眼,都会有种幸福的感觉。因为没必要在乎周围人的眼光和意见,只是记录自己的心情、写自己看到的东西,这种贴近内心而表达出的东西是真实、并且幸福的,即使是不好的事情、不好的心情,也会是种幸福。因为我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自己。散文写作也是如此,打动了自己之后才能打动读者。言依心,才不会“无病呻吟”或者“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有人曾告诉过我: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所以做一件事,贵在坚持不是吗?写作也是,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还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没有人一开始就可以写出一篇惊世之作,写作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尽头、需要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也许就是带着这样一份对文字的热爱与执着,并且拥有一颗进取之心,我想参加中国当代文集的培训。

文学没有尽头,写作也没有尽头。只要坚持言依心,持以恒的观点不断走下去,即使没有到达事业的顶峰,还是享尽了一路美妙的过程,依旧是种幸福。

-------------------------------------------------------------------------------------------------------------------------

教科书里的抗日战争(修改稿)

作者:霏雪

作者:霏雪,12-01-2012,572293416@qq.com

为了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在旧书堆中发现两本泛黄的历史教科书,兴起便认真翻阅起来。八年艰辛的抗战,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竟“浓缩”成薄薄的两页纸,不禁让人苦涩地一笑而过。再一想,每年不知有多少无知的孩子,看着这不到两页的历史内容,一笑而过。

八年级的历史教科书里的抗日战争只有三个小部分: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以及百团大战。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22场大规模战役、1117次重要战役,教科书却唯独选取了这三个事件。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1938年春的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参与第五战区的指挥。而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放着大型、重要战役不写,教科书中只简单地勾勒出这三个事件,大概是只有这三个事件比较有代表性与特殊性吧。

在历史教科书中轻描淡写的八年抗战,却坚定地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纵横驰骋,英勇战斗,一度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日伪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摘自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我们总是对日本人否认和篡改历史表示抗议和愤慨,可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呢?

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介绍的是淡化、夸大、修改后的历史,我们必须以一颗明亮的心去追溯审视它。首先,我们必须肯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国共合作,全国上下共同抗日形式的形成,是抗击日寇的动力,甚至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首要因素。西安事变的发生,为国共合作提供了可能,从而形成了团结抗日的战线。其次,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消灭了一部分日军及日伪军。

然而正面战场,教科书只以寥寥几笔带过。书中仅描述了台儿庄战役——这个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以及共产党军队参战的百团大战。在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消灭日军累计233万余人,国民党军队官兵伤亡320万余人,损失飞机2468架;而共产党军队伤亡60万余人。然而历史教科书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度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日伪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说,是与事实不符的、夸大的说辞。从兵力上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装备简陋、物资难以补充,海军及空军力量为零,主要在敌后战场战斗,无法抗击 140万日军。并且面对日本强大的武器装配,中国人只能不断的逃避,躲防空洞;国民党军队的空军力量薄弱、难以和日军抵抗,并且物资匮乏,可以说是在战死官兵的尸体旁苦苦作战,这一切书中却只字未提。

此外,盟国的援助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功不可没的。美国先后批准中国上亿军事物资,并出售100架驱逐机。中美距离遥远,而日军对中国海岸线的控制,使得运输物资变得难上加难,而中美没有任何一方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先后开辟了滇缅公路以及驼峰航线,不管路途有多艰难,不顾航线有多危险,即使是以飞机残骸为路标,他们依然不断地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输送军事物资。面对日军不断的轰炸,苦难的中国人民只能处处逃跑,国军空军力量极其薄弱,而陈纳德将军自动请命,带领一百名美国志愿飞行员援助中国,与中国人民共同奋战。无疑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带来支持与希望。曾经盟国的援助,友军的牺牲,却不曾换来一丝纪念与歌颂,只在薄薄的两页历史教科书中静静隐去。

当今的中国孩子,对于抗日战争是完全淡然的态度。我曾问过一些中小学生,谁对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的看法,然而所有的回答都是只有中国共产党,甚至有些小孩连蒋介石是谁都不知道,更何况为了抗战胜利,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无数正面战场的战士和援华军队。孩子们没有错,从教科书上薄薄的两页纸中,他们不知道这段历史的沉重,也不知道多少人为了这场八年的抗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抗战胜利七十六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似乎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蒋介石在奉化溪口的故居。昔日炮火下的废墟早已重新修建,人来人往的游客,大都抱着欣赏的心参观游览,大家都对那段历史“绝口不提”,当地人也因蒋介石这个人而富裕起来。可是,带领国民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军人蒋介石,在战场上丧失生命的国民军队和援华军队呢,又有谁会提起?他们只能随着历史的尘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是他们的悲哀还是我们当今中国人的悲哀?

抗日战争虽是结束了,那些守卫国土、战死沙场军人的尸骨也早已不复存在了,那段用生命和鲜血筑起的历史亦渐渐被人淡忘,只得在两页历史的谎言中浅浅苦叹。让一个名族的未来,在这样一个设定的、冷淡的谎言中学习成长,我们又该对其抱有怎样的期待。

本文参考文献:
《一寸河山一寸血》42集视频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

高一历史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教科书里的抗日战争(原稿)

作者:霏雪

作者:霏雪,06-16-2012,572293416@qq.com

七十年多前的中国,处于一个烽火年代,孩子们顶着炮火,在废墟旁刻苦学习,中国的未来要靠他们扛起来;而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坐在宽敞舒适的教室里上课的孩子们,读着教科书里的那段抗日战争史,一笑而过,不到两页的内容,有何分量可言。八年抗战,22场大规模战役、1117次重要战役、3.8万余次小规模战斗,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竟“浓缩”成薄薄的两页纸。学习着被编造与篡改的历史,我们“饮水思源”、“有良知”的中国人,就这样过着安逸自得的生活。

八年级的历史教科书里的抗日战争只有三个小部分: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以及百团大战。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22场大规模战役、1117次重要战役,教科书却唯独选取了这三个事件。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1938年春的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参与第五战区的指挥。而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放着大型、重要战役不写,教科书中只简单地勾勒出这三个事件,大概是只有这三个事件比较有代表性与特殊性吧。

在历史教科书中轻描淡写的八年抗战,却坚定地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纵横驰骋,英勇战斗,一度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日伪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摘自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我们总是对日本人否认和篡改历史表示抗议和愤慨,可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呢?

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介绍的是淡化、夸大、修改后的历史。首先,我们必须肯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国共合作,全国上下共同抗日形式的形成,是抗击日寇的动力,甚至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首要因素。西安事变的发生,为国共合作提供了可能,从而形成了团结抗日的战线。其次,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消灭了一部分日军及日伪军。

然而正面战场,教科书中仅描述了台儿庄战役——这个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以及共产党军队参战的百团大战。在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消灭日军累计233万余人,国民党军队官兵伤亡320万余人,损失飞机2468架;而共产党军队伤亡60万余人。然而历史教科书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度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日伪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说,是与事实不符的、夸大的说辞。从兵力上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装备简陋、物资难以补充,海军及空军力量为零,主要在敌后战场战斗,无法抗击140万日军。并且面对日本强大的武器装配,中国人只能不断的逃避,躲防空洞;国民党军队的空军力量薄弱、难以和日军抵抗,并且物资匮乏,可以说是在战死官兵的尸体旁苦苦作战;而盟国的援助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功不可没的,其中的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给抗日战争带来支持与希望。然而这一切,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未曾提及。

当今的中国孩子,对于抗日战争是完全淡然的态度。我曾问过一些中小学生,谁对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的看法,然而所有的回答都是只有中国共产党,甚至有些小孩连蒋介石是谁都不知道,更何况为了抗战胜利,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无数正面战场的战士和援华军队。孩子们没有错,从教科书上薄薄的两页纸中,他们不知道这段历史的沉重,也不知道多少人为了这场八年的抗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抗战胜利七十六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似乎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蒋介石在奉化溪口的故居。昔日炮火下的废墟早已重新修建,人来人往的游客,大都抱着欣赏的心参观游览,大家都对那段历史“绝口不提”,当地人也因蒋介石这个人而富裕起来。可是,带领国民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军人蒋介石,在战场上丧失生命的国民军队和援华军队呢,又有谁会提起?他们只能随着历史的尘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是他们的悲哀还是我们当今中国人的悲哀?

中国人讲究饮水思源,中国的文化自古以德为重心。从意义上讲,历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历史被淡化、被篡改,构造出一个充满谎言的过去,那便在文化中形成了一个腐烂的角落,时间久了,将要腐蚀整个文化,腐蚀整个民族的生命力。正确地认识历史,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要让你辛苦创造的未来,被人编进谎言的世界里,逐渐被排斥、被遗忘。

本文参考文献:
《一寸河山一寸血》42集视频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

高一历史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

中国人的人权

作者:霏雪,07-20-2012,572293416@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而近期陈光诚事件的曝光,却动摇了国民对人权保障的信心。为何一个中国的合法公民在人权受侵犯的时候,需要靠联合国的帮助才能解决?在“公平正义没有国界”这八个字里又究竟蕴含了多少信息?

公民是构成一个国家的主体,而人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力,当这个最基本的权力受到威胁时,国民对人权保障的信心,对法律法规的信赖都将动摇。陈光诚的维权运动,是合法的、正义的,并且受法律保护的。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对 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而陈光诚的入狱、非法软禁、遭受迫害,却完全违背了此项规 定,在公民的身心自由、人格尊严、通讯自由和住宅安全都被侵犯的情况下,法律却没有起到有效保护的作用,何以让国民信赖。人们质疑中国法律的力度与对人权 的保障,是无可非议的。

当人权受到侵犯却无法从国内的法律及政府获取帮助时,联合国宪章保障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守,让处在绝境的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联合国,作为一个统一的世界性综合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承担着促 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合作的作用。所以,陈光诚向联合国求救是合法、合理的。换个方向思考,不到万不得 已,有人会舍弃近水而取远水来救火吗?只有当正义无法声张、公平无法保证、生命安全无法保障,而真正的罪犯却逍遥法外,其幕后的腐败依然残害甚至侵蚀整个 社会,这个时候,人们才不得已而求助于联合国。公平正义没有国界,是既褒又贬的一句话。

中国人的人权,要得到有效并且完善的保障,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国民在人权受侵犯时无计可施而求助于联合国,是中国人权保障不完善、效率低的表现。这从一 定程度上将会导致国民对人权保障信心的减少,然而也将促进中国人权进一步的发展。从陈光诚事件的影响来看,保障和维护人权的意识在国民心中是有一定提升 的。然而意识的提升到实践中的发展,再到有效的完善,是一段很长的过程。全民维权意识的提升,是完善人权保障的基础,重心在于国家要加以重视,全面保障维 护人权,加大法律力度,严以执法、惩治腐败。而不应在于整个事件对个人职权、地位的威胁,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今天,人权既然被列入我国宪法中,国民便享有此项公民所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力。现实人权保障的不完善也只是为发展敲响警钟,促使或加快发展的进程。这将是中国保障制度的完善,也将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

新起点

作者:霏雪,06-01-2012,572293416@qq.com

涵石老师,一年多的交流与学习,您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教会我正确看待事情的态度与思维方式。结识您是个偶然,而这偶然成为我的新起点。

写作是建立在原则之上而不断完善的过程。“文字简洁,语意流畅,意境深远以及充满艺术之美感。”这样的原则看似简单,却是岁月与墨汁沉淀下来的精华,成为您约束并鼓舞每一个作者的原则。而我在您的严格要求和不断的帮助下,逐渐理解这个原则并且不断向其走去。我开始明白,写作是一次长途旅行,我们需要站在原则的起点上,再开始不断完善。

第一堂课上,您告诉我:“好文章不是一次写成的,一篇文章要改到一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也不能改的时候,才算完成了一篇好文章的写作。”这便是对文章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种完善是对文章精练的过程,对文字深思体会的过程,更是对作者能力提升的过程。在一年多不断修改文章的过程中,我从精练文章、斟酌用词到深化主题这三方面完善自己的文章,提升写作水平,并不断鞭策自己向前。

为人乃万事之本,文章与生活的成败一部分都是取决于一个人为人的准则。写作上,人们总说“文若其人”,确实如此,为人准则的不同,性格、思维和想法自然不同,这对文章的语言和主题便有着质的影响。而生活上,为人准则便直接影响着我们待人接物,学习进取,完善思维与眼光,间接作用在人缘甚至是一个人一生的成败之上。您曾说过要保持一颗简单而真诚的心看待事物、对待他人,才能写出好作品,才能结识益友。这便坚定了我对写作、对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用心写作,真诚待人。

天道实际上是顺应自然之道。所谓自然之道,不仅仅是以自然来指导我们,更要把自然的规律与原则建立成一种信仰,信任自然,信任自然的指引,从而顺应自然。而老子最先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一个根源,一个本原,万事万物都从“道”里产生出来。人也如此,从“道”里产生,只有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并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处理上才是明智的做法。这些观点都是您在授课中给我的启发,我的一句“传道授业”便引发您对“道”的初解,也激发了我的兴趣而不断探求天道。

涵石老师,在写作这条无尽的道路上,有您的陪伴与教导我才朝着对的方向不断向前。而在生活上,您启发我树立正确的态度与思维方式,引导我探求天道。您以您渊博的知识让我震撼,也让我深深受用;您以一颗热忱的心关爱学生让我为之感动。一人一师一世幸,亦师亦友亦有情。涵石老师,我愿拜您为师,在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将从这个起点开始,学写作之计,求为人之则,取天道之经。

-------------------------------------------------------------------------------------------------------------------------

考奴

作者:霏雪,572293416@qq.com

推荐人:忆言

在我未满二十年的生活中,从幼儿园到现在,一直都扮演着学生的角色。曾经做过的试卷和参考书,堆起来甚至比人还高,而这些练习只为了一个主题:考试。中国的教育机制,不断让学生学习书本的知识,让孩子成为了考试的奴隶。

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完全背离教育的初衷,把教育变成为考试而做的准备。在进大学之前,高考是引导我们学习的指挥棒,一切为高考而准备。“高考可能会考……” 这句话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是最能提起兴趣的字眼了,现在中国的学生已经从潜意识里认为教育是为考试而生的。然而在进入大学之后,各种等级考试、证书考试取代了高考这根指挥棒成为新的为学生指路的灯塔。原本,我们是要不断接受教育,是自己更完美,然而现实却让我们成为考试的奴隶,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教育的失败,文化的堕落,使中国的未来走向黑暗。教育,本应该是通过一定手段,激发出人们潜藏在内心的潜能和素质,培养个人的信念和创新能力,引导人们追求自由与真理。而中国的教育,从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兴起,到当代的高考,一步一步将中国的教育道路发展到一个死胡同里,使教育的目的单一化——为考试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根深蒂固,教育那个单一的目的也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带着这样的教育目的,学校和一些培训机构便自然顺应考试的要求而授课,完全不顾学生信念、意志力、创造力等的培养。而当代学生在家长和老师思维的指引下,也渐渐认为教育是为考试而设,他们是为了进好大学、进好单位而学习的。想问,在这种思维的驱动下,教育只围绕着考试而转,没人在乎学生信仰、追求的建设,怎可能培养出有信仰、有追求、有创造力的人才?中国的未来怎能走向光明的道路?

现在的中国学生失去信仰,失去尊严,失去追求自由的勇气和意志,失去创造力这样的现象已经颇为严重,这都应该归因于各种完全知识性的考试和应试的教育体系。然而现实却残酷的摆在我们的面前,各种考试已经让孩子埋身于书海和题海之中,你看到孩子们无奈地挑灯夜战,只为解开一道高考可能考到的数学题吗?但我看到的却是,他蜷缩的背影下,疲惫的影子正在一点一点地腐蚀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力。

-------------------------------------------------------------------------------------------------------------------------

清晨的忧伤

作者:霏雪,572293416@qq.com

推荐人:忆言

轻揉一双朦胧的睡眼,拉开浸满微光的窗帘,那是看不到尽头的迷雾,灰蒙蒙的,笼罩在静谧之下。这样灰蒙的清晨,总是漂浮着一层忧伤的色彩,淡淡的,吸引着人们走进属于清晨的忧伤之中。

无尽的迷雾,侵蚀着一切生机,看不到一丝亮光。是绽放前的酝酿?还是飘零后的失落?像极了一双失神的眸子,明明充满了欲望和向往,却被白茫茫的迷雾给湮没。如迷失的少年一样,在彷徨,在等待。等待天明,等待花开。然而在目光定格的一瞬间,凝结已久的泪珠滑过稚嫩的脸庞,缓缓流下,如滑过分别时走过的一条又一条苍白的街道,在转身的一刹那,泪,突然凉了,带着期待的目光一起,冷却了。等到双眸追逐的身影渐渐远去,泪才不舍地离开脸庞,躲进小草的双臂中寻求一丝温暖。

微凉的清晨,充斥着一种忧伤的气息,似乎是凉风和着腾起的泥土的气味,又似淡淡的雾气伴着滴落的泪水的味道,吸引人陷入无限的遐想之中。凉风,如潜行者般,掬一把细沙,掩盖一些甜美的记忆,又吹散层层灰尘,露出另一些伤感的过往。而尘土,总是幻想着像影子般追随着凉风的脚步。可熟知,风只会催促尘土的前行,它给不了尘土自由,给不了尘土梦想与幸福;路,还是得由尘土自己走下去。雾气,是神奇的魔术师,把过去,现在与未来串成一串冷艳的珍珠,挂在梦想之树的梢头,闪着诱人的清光。凝视那一抹清光,泪水开始干涸,一片苍穹,便是心的去处。

在这个属于清晨的年龄,在这个本该酝酿光芒的季节,却散发出忧伤的色调。追忆那些逝去的年华,仿佛走过的时光很短,来不及把追逐的目光收回;却又感觉很长,长得已经把心扔在了漂泊的荒野。有时,会拉扯着梦想的衣襟沉沉睡去。梦里,是蘸满阳光的彩蝶逐闹着,向着自由的天堂,向着理想的天空飞去……而醒来后,依旧是灯下的孤影和看不见天空的墙壁,但是内心深处,却一直有个声音,呼唤着我不断向前。身处迷雾之中的少年,只有为自己的梦想不断拼搏,才可能走出清晨的迷雾。而大多数的青少年,在挫折的打击下,在别人失望的目光中渐渐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沦落为一个迷失的青年,永远地困在清晨的迷雾中,散发着忧伤的目光。

在这样忧伤的清晨,有多少梦想被湮没,又有多少激情被勾起?旧时心事,如梦似真,愁上眉梢。当天边出现一抹红霞时,心绪的苦涩,便和着凉风的声息,在清晨的忧伤中,静静隐去。

--------------------------------------------------------------------------------------------------------------------------

故园恋歌(修改稿)

作者:霏雪,572293416@qq.com

推荐人:忆言

漫步于昔日的校园,在校园的柔波里依洄,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给我插上梦想的翅膀,她给扬起我起航的帆。而现在,我将漂泊至另一个陌生的城市,带着满怀的留恋。

浮幽之夜,丝风缠萧音,声声入耳;盈月之华,玉盘伴云影,寸寸入心。是无心的箫音把她溢满的幽怨,撒入了我软软的柔波,是无心的满月把她孤洁的脸庞,映入了我浅浅的漪湖。此刻,月色消融入一片苍茫;虚静里袅着离愁。

耳际,传来一丝灵韵,是有心的人儿指尖流淌开来的灵韵,一如三年前的自己和好友,在静谧的夏夜里,让婉转的旋律从葫芦丝的七孔传到校园的夜空下。溪风,丝雨,不及她的柔美;幽谷,细流,不及她的清优。侧耳细听,如雅洁的蝶儿,薰在蕙风里,如明月的流光,映在心花上,如幽静的星空,浮在海面上。当指尖浮动起一丝轻柔的音符时,我愿为孤芳一朵,沉醉于她残留的旋律中。

眼前,字眼闪烁,书声琅琅,那是一首首经久不衰的古诗词。辽原,广漠,饰景之壮阔;零叶,断流,拟心之悲愁。正神沉思,记忆里在教室里晨读的画面,开始浮现在眼前,那温馨的感觉,如艳丽的斜阳,泼在蓝天中,如久违的甘霖,润进旱土里。当鼻翼飘浮起一阵悠远的书香时,我愿为星光一点,摇曳进泛黄的书页里。

夏夜的风,伴着零点的钟声,风干了微涩的眼角。犹记得,那个柳絮翻飞的午后,茂林隐藏的小亭里, 我们抱着厚厚的课本,说说笑笑。不知过了多久,清脆的上课铃声,穿过百年大树,卷起我们遥远的思绪,拨动了敏感的心弦。我们都像个孩子一样,疯狂地奔跑,回到安静的教室。

犹记得,那个丝雨绵绵的清晨,粼粼波光的小湖边,我们光着脚丫,追逐嬉戏。微风抚摸过我们的发梢,飘荡着缕缕清香;细雨洒在我们的额头,慢慢的聚成水滴,缓缓流过脸颊,滑入动人的酒窝。那一刻,多么希望时间定格。

当一切的美好,都徘徊在脑海中,而幽静的暗夜却让我沉默了。

夜未央,箫声断。月亦冷,恋曲扬。

曦似透,行囊鼓。忆又起,忍回眸。

校园里,曾经步满了我的足迹。也许,当踏上他人的土地时,我只能做一朵无力的蔷薇,深深吻着逝去的残景。也许,我只能做一只放飞的风筝,却被依恋紧紧束缚,飞得再高再远,都不会忘记,在那个熟悉的故园,有浅浅的留恋。

带着淡淡的离愁起航(原稿)

作者:霏雪,572293416@qq.com

推荐人:忆言

浮幽之夜,丝风缠萧音而来, 声声入耳;盈月之华,玉盘伴云影而上,寸寸入心。是无心的《思乡曲》把她深情的韵动,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是无心的满月把她孤洁的脸庞,映入了我浅浅的漪 湖。只觉,花芳,衣香,消融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间,虚空里袅着离愁。

耳际,传来一丝灵韵,那是热情好客的“请茶歌”,溪风,丝雨,不及她的柔美;幽谷,细 流,不及她的清优。红色经典,青色柔情。侧耳细听,如雅洁的蝶儿,薰在蕙风里,如明月的流光,映在心花上,如清响的星天,荡在大海边。愿为孤芳一朵,沉醉 于她残留的旋律中。千寸暖阳不与,万点甘露不换,一曲请茶足已。

眼前,字眼闪烁,那是豪情荡气的《桂枝香》,辽原,沙漠,不及他的壮阔;彩襟,飞瀑, 不饰他的悲愁。书香诗人,秀美江河。正神沉思,如艳丽的斜阳,泼在蓝天中,如顽强的芳草,铺在脊地上,如久违的甘霖,撒在旱土里。愿为星光一点,摇曳在他 工整的韵脚里。皎洁月光不欲,幽静夜色不换,佳诗一篇足已。
蓦地,身边隐现出熟悉的画面,那是锈迹班驳的仰山书院,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证据,是书香的聚所,是象山先生传授智慧的宫殿。雪花,只能企望他的圣洁; 芍药,只能哀叹自己的无能;娇芳,只能仰视他的灵香。

漫步于昔日的校园,那个曾经步满了我的足迹的校园。我是在校园里,在校园的轻波里依洄,我是在校园中,她的温 存,我的迷醉。是她给我插上梦想的翅膀,是她给我起航的帆,而我现在,将要带着离愁与依恋起航,漂泊至另一个陌生的城市。

也许,当踏上他人的土地时,我 只能做一朵无力的蔷薇,深深吻着逝去的残景。也许,我只能是一只放飞的风筝,却被思念的红线紧紧束缚,飞得再高再远,都不会忘记,在那个熟悉的地方,有浅 浅的牵挂。
夜未央,箫声断,月亦冷,心中浮现出一首小诗: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我将带着淡的离愁起航,沙扬娜拉!
夜,无尽的吞噬着世界,点点星光,却泛灵动之眼,似乎指引着未来, 指引着新日的到来

--------------------------------------------------------------------------------------------------------------------------
若樱之子

作者:霏雪

只衣皓衿粉铛,却依旧幽雅如风;你只着墨衣蓬发,却依旧灵动如水。千缕华芳溢你以流幽,万丈红尘衣你以锦裳。清漪荡漾,物竟失色,乃因子之婉尔一笑。刹那间,空气冻结,樱花满天。

清山隐隐水迢迢,若樱之子满心房。兰情蕙盼,惹相思,竟只得楚泪两行。独倚空阁之时,只叹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晚风,总夹带着回忆的画卷悄然走来,觜角,总不禁泛起甜甜的微笑,心伤,却总在你的浅笑中褪色。虽然心伤,却已习惯;虽是浅笑,却已盛满了盈盈的阳光,暖暖的,绕心房。

若樱之子,我不知该如何形容你,你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总会在它走在遗望的边缘,被莺唤起,即便风更吹,雨愈倾,恋子之心未曾怠。

子若自在飞花,轻似梦,雅如樱;子若无边丝雨,渺似雾,洁如雪。花翻蝶梦,子锁兰魂。繁华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为润子。一丝泪,一寸柔情,一盏孤愁。待到翠深红残之时,我能执子之手,夕阳西下公剪影,星空月下同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