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体艺术的断想

作者:贺君山,12-29-2011,shan67@163.com

推荐人:忆言

在那些亭台楼阁的边缘,飘着淡淡香气的菏花池,初夏的气息依然很淡,但有一些粉红色的花瓣已开始打开,让我们的内心深处充满某种期待……

如水的音乐在那一霎那间急骤地响起,你不由自主的凝住呼吸,远处,那种轻盈的雾一般的氛围中,她缓缓地走来,象丝一般的金色的披风将她如瀑的长发映成金黄色,她的胴体象雾一样不可辨识,轻松而随意的步履让我们想起温暖的夏天里那山涧潺潺的泉水……

她轻盈地走来,象幽灵一样飘着,仿佛足不着地似的,高耸的发髻象山一样屹立,眼睛深处溢出一种郁抑的气质,象梦游般不可捉摸,即使她的身体象雾一样漂浮着,我们依然可以从她那丰硕的乳的震颤中感到她内心深处那火一样的激情……

漂浮着红色花瓣的浴盆里蒸腾着的热气把她的脸遮盖住了,她停住,看得出她嘴角的那种呼吸的动作,她的手轻轻的抖动着——金色的披风落下去的时候象一个多余的累赘一样从她光滑的身体坠落,如梦的胴体象期待一万年的大幕一样徐徐打开,大理石般光滑洁白的肌肤散发出油脂凝固时的那种悠悠的清香,让所有本已凝固的呼吸为之窒息,她修长的腿悠雅地伸展着,停在那木质的浴盆的边缘,身体隐密处那茸茸的毛发引发人们幽深的联想,仿佛是一个纯洁的圣地一样昭示一种生命的原初气息……

音乐象水一样流淌,沁入到人们的骨髓深处,所有喧嚣的声音在此刻都凝固了,似乎这是一个天地初辟的混沌时刻,少女葱根般纤细的手指探进那温暖的盆里,徐徐上升的热气遮盖住她如月的脸庞,但切不断她晶莹的眸子里那梦幻般的高贵气质,她缓缓地浇起盆中的热水,从她光滑的肩膀上流下,那朵暗红色的玫瑰就从她的肩头滚落而下,住在她丰盈的腿上,她盯着这朵玫瑰,眼睛里透出怜爱的母性的温情气息,仿佛这就是她长久渴望对恃的爱情,此刻,这朵花寄托了她对美妙生活的某种期待,她轻轻地用她兰花般质感的玉手拈起这轻盈如精灵般的梦想,和她水晶一样清彻的眼睛对话……

音乐轻松而舒缓,光线黯淡下来,眼前的景色因为某种迷离的气质而变得浑沌不清,整个场景如蜡像般被记忆持久地雕刻,成为一个固定的影象而融入所有人的骨髓!

忽然,她的手梦幻般地一挥,那朵暗红的玫瑰象幽灵一样飞了出去,在不甚明晰的空中划出一道虹彩般的曲线,无声无息地落在那浅浅的池塘,我们听到美人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仿佛勾起的是心中一万年之久的悠长记忆,寂寞的花容充满那种梦幻醒来后不可追回之失落……

她回转身去,轻移玉体,款款移动的双腿象洁白无暇的大理石,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她轻椅栏边,看着池中的金鱼悠闲地游动,嘴角露出浅浅的笑意,似乎也想分享那一片刻的悠闲,让美丽的灵魂与那一池绿色的菏叶融为一体,让生命的精灵永远体验大地那深远博厚的无私情怀!

仿佛受到音乐的感染,她舞动起来,双手象蛇一样灵动挥舞,当她的身体轻快地转动,那种眩目的白色为黯然的亭台增添了一种生命的亮色,整个亭子和池塘仿佛也舞动了起来,充盈着一种无声无息的生命的气息,让这个美丽的近乎白色的丰盈的精灵带动起来的还有那凝住呼吸的一双双热盼的眼睛,他们的眸子也随着她身体的热舞而转动,追逐那种梦一样的美好情怀和少年的热恋的心境,那种人类初生的时刻对美妙生命的虔诚幻想……

她的舞姿越来越激烈,带动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让观众的联想更为丰富而急促,这个舞动的裸体的白色精灵成为这个夏天的下午美丽的大自然里的唯一主角,以一种近乎野性的激情昭示人们对生命原初状态的久远怀念,仿佛在灵魂深处唤起婴儿那种响亮而高亢的啼哭,是那样的自然和谐,超越广博世界之所有梦想、智慧、理念、德行……那种火一样的激情将一切禁痼生命欲望的藩蓠在这一瞬间统统摧毁!

她嘎然而止,我们看到她脸上那盈盈的泪水,和那种深深的落寞!她轻轻的弯下腰去,抖一抖那银色的披风,一挥,那具给人们无限遐想的美妙胴体在一种雾一样的氛围中被深深地裹起,然后她寂寞地离去,不带一丝的留恋,仿佛为了斩断那种尘世间悠长的牵挂!

那个夏天的下午因为她那摇曳的背影而永久定格,那种充溢激情的生命的舞蹈也因此而成为梦想生命的持久雕塑而富有永不消失的恒久魅力!

让生命放飞梦想的永远来自那些健康而不乏激情的灵魂!让我让充满期待,也充满追求!

 

泣血祭母文

作者:贺君山,12-29-2011,shan67@163.com

推荐人:忆言

公元2011年1月25日(阴历2010年12月22日)零时三十分,母亲撒手人寰,往登极乐。 四十三年母子情缘戛然而止!生命之至痛无逾于此!是夕,彷徨斗室,凄凄如丧家之犬,往事历历,泪眼朦胧。痛哉!狂歌当哭,且泣且书。乃为斯文,永忆吾母!

天何不公,乃夺吾母。年仅六二,寿何不永!音容宛在,天地睽隔!呜呼哀哉,痛哉吾母!三月初病,未曾留意。母素康健,何虞他变。延医确诊,陡然绝症!天崩地裂,五脏俱粉!即移长沙,辗转京津,遍访名医,冀有万幸。中西国手,多方延请,华佗神技,时珍秘法,放射化疗,悉数尝试,技有不及,术有未通。天何不慈,神何不悯,才脱艰难,大限即罹!劳碌一生,片闲未有,生命何促,去来匆匆。正思来年,慢尽孝道,一朝撒手,痛入骨髓。孝道成空,情何以拟!

忆母一生,起伏跌荡。心比天高,身限卑微。竭智尽力,操劳不休,四方奔走,无有穷期,力难抗命,黄粱一梦!心忧儿女,尚在路途,假以时日,或有所成。引颈而盼,期有所见。斯命乃促,黄泉路近。呜呼哀哉!时耶命耶?

母幼聪慧,过目成诵,作文尤胜,每为范文。惜拘成份,无缘深造。忆其同桌,母多教诲,后入大学,出人头地。母常言及,憾入于髓!庚子世乱,政失其和,灾害并至,天下大饥。时母十二,父兄征调,姥姥亦往,造修水库。舅仅三龄,二姨皆幼。同集食堂,配食二两。姥泣不休:死矣小军!母饲公牛,盗薯数枚,兼以野菜,乘夜煮食,饱食军舅,次及二姨,时饿死众,何止千万,独母姐弟,乃得以全!

母失学后,缝纫为业,技术精湛,家家延请。早出晚归,赖以糊口。因家富农,屡受欺凌,愤然出走,适遇吾父,千里红线,乃成佳偶。丁未诞余,次彬萍明,育有四子,三男一女,惩己之憾,誓送子书,节衣缩食,日夜辛劳,望子成龙,冀续己梦!彬淫书法,廿年甘苦,念兹在兹,持之以恒。天道谓健,不息有渐!明入南开,读研深造,专业金融,有著行世。余痴于学,盛年退隐,潜心书房,疏于世事,深慕先贤,立志高远。非有母训,不能至斯。

母之纯孝,出乎至情!壬戌冬月,爷病卧床,母接电报,千里即返,片刻未耽,唯恐有迟。起居饮食,延医问药,一手一脉,母皆亲为。温清之礼,从未欠缺,和悦之颜,始终如一。独治小灶,怡养病体,蹉跎三载,爷终天年。

母之纯慈,起乎天性!父有小弟,幼罹顽症,勉强医治,却落残疾。三十未婚,母为操心。多方延媒,终觅佳偶,得二子女,母育有力。今皆成家,事业初起。和乐晚年,叔已可待!
母之慈爱,感受尤切!从小至今,倍觉亲切。爱而不溺,亲而不娇,宽而不纵,直而不曲。学业之上,从严要求。事业之中,尽力扶持。儿之理想,全力支持。儿之挫折,从容安慰。儿之前途,乐于展望。儿之辛酸,悄然抚平。

吾母坚韧,世罕其匹!少年失学,立志发奋。历尽艰难,屡经坎坷,迎难而上,遇挫弥坚。认定目标,有条不紊。迭经挫折,九曲不悔。吾母勤劳,人所不及!日出即起,日落不息。不知疲倦,从无闲暇。园无空地,野无闲田。起早摸黑,手不停作,鸡鸭猪狗,所在皆见。时兴菜蔬,从无匮乏。人缺我有,人有我先。

母之坎坷,令人稀嘘。幼年失学,从小持家。受尽歧视,愤然出走。嫁父未几,父遭遣返。在家蹉跎,前途黯淡,与父流浪,几度破产。独走天涯,无依无靠,幸有薄技,聊为生计。甲寅复职,随父永新,勉强安定,收入菲薄。入山伐木,权补家用。林毒浸体,终酿后患。重拾故技,收徒授艺,人皆争请,始有薄蓄。己未返家,经营房舍,四进八室,偶然华屋,改革之初,人皆惊诧。戌辰春月,初涉实业。遇人不淑,卷走钱款。官司缠身,精疲力竭。毁家破业,愁云惨淡。情绪失控,与官冲突。手束桎梏,身陷囹圄,十五日短,耻随终生!心灰意冷,避远赣省。本图安逸,再无欲求。

忧患未尽,疾病来缠。皮肤顽症,令母烦心,四面求医,八方问诊,西医束手,汤剂罔效,辗转反侧,夜不成眠,病成名医,自寻药草,众饮小罐,母用大缸。至苦之药,甘之若怡。极难之味,啖之如汤。数载鏖战,斑痕方退!时余暂稳,弟亦稍安,母感宽慰,晚景堪期,脸含微笑,至我书房,谓我痴儿,四十发奋,勉以买臣,大器晚成。余岂为此,曲承母意,母子聊天,其乐融融。天若假年,母乐有期,天亦妒耶?何其速也?知母绝症,晴天霹雳!淑水承欢,南柯一梦,温清之孝,无由再践,恩之欲养,亲身已渺。痛念至此,百身难赎。生身缘尽,泪下凄然。从今而后,莫睹生颜。触目旧情,徒留长憾。魂而有灵,永伴我身。赋我力量,去我孤独。希望在前,与我偕行!

呜乎哀哉,伏维尚飨!

忠孝观念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贺君山,12-29-2011,shan67@163.com

推荐人:忆言

我们来理解忠、孝这二个观念,同时联系我们的宇宙与自然观自然地递延到人类文明以及化家为国与化国为家这样的文化观念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天子、卿、大夫、士、农、工、商,这是先秦时代中国社会的层级现象。皇帝、宰相、六部尚书、巡府、知县、县令、百姓,这是始皇帝称帝后中国社会层级的大体架构,不同朝代大同小异。中央、省、府、县、乡、村、家,这样的以地域为基础的层级构成。虽然圣人引入了权的观念来为复杂社会变化的智识应对提供了一种技术的通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对更深层观念与技术变革导致的社会现实改变的理性的应对之法。圣人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技术进步缓慢的、提供给个体变化诱惑极少的、交通闭塞彼此交流艰难的、大部分民众智识未开的、物质匮乏勉强裹腹的、社会合作简单的单调世界,他所开出的文化药方本质上就是为适应这个世界的有限变化的。这种圣人的认知同样也使圣人对自身的文化自信处于高度满意状态: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方案而言,家与国的思维具有某种程度的同质性,这是一种关键的认知。即家庭为社会的基础组织,以家长为最高权威,他所解决的问题是对由社会制度有序分配而进入这个家庭的资源进行再一次的有序分配:让老人得到恰当的瞻养,小孩得到充分的成长,每一个个体在以家为生产单位的小集体里,进行创造性劳动,从而生产出基本的社会生存资源,以保证社会延续的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从整个国家层面而言,同样需要抽调适当的资源进行公共建设、社会管理、应对外侮……这都是一个文明体健康有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前提。

如果家庭的需要是家长根据成员个体的独特需求来配置的,比方说,家庭其他成员不会嫉妒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吃奶粉,也不会觉得古稀之年的爷爷另开小灶是特权,更不会觉得小弟弟上学的学费是一种不公的浪费……因为家庭资源的配置是按需而定的。那么在儒家道统里,这种国家资源的配置同样是按需而定的,而资源的征集也按照有限与公平的原则从整个社会成员里来集中,力求个体负担最轻。这种社会资源按需配置方式的家国同一性,即是中国国即是家、家即是国的化家为国观念的内在的文化认同。理解了这种认同,我们即可以理解这种家国资源配置技术必然会产生某种内在的秩序层级。即家长是一个家庭配置资源的当然权威,与天子是将天下资源进行恰当配置的最高权威具有逻辑推理上的合理性延伸。

这种资源配置体系所赋予个体的权威地位当然需要恰当的文化观念来对这种社会安排进行合理性的体认,也需要社会个体有适当的行为方式来适应这种社会安排,这样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文化解决方案当然不会缺位。其中对资源配置承受与执行方的重要的行为方式进行文化合理性界定的观念即是忠与孝!这种文化观念的产生与广泛的传布在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本质上是社会处于核心支配阶层的成员出于自身权威稳固的激励而进行的一种单方面责任体系的努力强调。这使我们的社会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忠与孝是一种无条件的选择,是一种对上级与家长意志的绝对贯彻与执行,这当然是对儒家复杂的责权利体系的一种认知错位,也是对忠与孝这种儒家核心文化观念的一种认知错位。当我们单纯地省察以儒家为核心内涵的中国文明体构成要素的形而上的文化合理性规范时,我们会发现其内在设计上的无缝覆盖,即在保证文明体稳定健康与长期发展的文化设计中,文明体里的每一个个体的责权利的文化与制度界线都没有缺失之处,所有的个体都纳入了规范的体系之内,包括最高的至尊!孟子更是强烈地声称:君以民为草菅,则民以君为寇仇!我们暂且忽略实践里的真实情形,这留待我们对制度控制的技术手段考察时深究。这里单纯进入文化的设置层面,来理解我们远古时代思想家的思维脉络。忠与孝的大力提倡,能够使社会资源由这种自上而下的顺序配置的有效实施阻力最小,也使得社会层级越低的个体在这种广泛的文化规范面前有最大限度的内化与自觉行为,保证高层意志的顺利贯通,尤其是当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的实施时,必然导致的对个体利益的侵犯,有了这种广泛的规范存在,那么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理念将会使个别的社会成员对自身利益的被剥夺感受变轻,内在的文化冲突削弱,社会内化的这种力量有力地为文明体为某种可能的利益错位导致的分裂自觉地弥补裂缝,从而使文明体的稳定性增强。

也许我们可以稍微发挥一下,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个体忠孝行为的同一性与微妙的差异,这将更加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文明体思维模式的深层理解。忠与孝的观念表面上都是对社会层级设置上的尊长的服从,但孝以理性与情感合一为基座,而忠则必须剥离情感因素。因为忠的行为本质上是个体在文明体里履行某种社会职位或为某种社会职能而进行的,而一切文明体,当它设置社会职能时,必须以理性为归依。忠一旦以情感为导向,那么社会理性将失去其配置社会功能的合理性依据,是社会非理性的肇始,而这是一切文明体必须予以努力避免的,虽然文明体永远也无法避免这种个体感性与社会理性的混杂,但文化观念的设计上,这种厘清不仅必须,而且必然!这也是对忠的准确认知的核心原则所寄。而忠与孝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微妙差别就必须上溯到这种人性里感性与理性的淆杂与否,这是一种微妙的社会分析技术,我们需要细细的体认。只有这种体认得到认同,我们才可以完成对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样的社会理性与个体理性的冲突时,个体选择与社会理性冲突的内在的合理性。儒家的高明本质上是对人性认知的极深的高明,是对社会解决方案里复杂的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界线划分时并不强求一种清晰的边界,而是通过一个个的个案里的中庸之术来达成社会的真正和谐。当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构中庸之理念的时候,我们要体认到儒家这种追求极度完美的高贵理性保持足够的敬意。

而孔子对忠的独特理解也正是儒家追求社会理性的一个明证。卫国之乱,孔子闻之,叹曰: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乎?子路果然被孔子言中。子路被难,非孔子之意。这里我们从子羔对子路之言中可以体会圣人对忠的理解,子羔对子路说:城门已闭,政不在子,不必与难。子路坚入,乃被其难,孔子为之嗟叹不已。孔门高足里,最可爱者是子路。最为世俗所赏识者当为子贡。而最无趣者乃是颜回与原宪。而得孔门真谛者,曾子与子思也。但孔子提点最多者首数子路。孔子对子路之爱,不亚颜回,如果子路之忠移于乃师,实得其所,但陪葬卫辄,颇为不值。我们可以看另一个春秋贤者晏婴对于忠的尺度的把握。崔子弑庄公,晏婴往哭之,既起,又踊跃三度。然后趋出,乃议立新君。儒家之忠,并非对君王的一味服从,而是君臣义结的一种社会理性规范约束下的有条件的义务行为。其核心的要义是以社会理性为归依。君臣的感性需求不得介入这种对忠的理解,如果有个体感性的存在,则易被人讥笑为谄。其实孔子就叹道:事君以忠,人以为谄。这二者的把握其实十分艰难。以孔子之贤与对忠的理解,尚且得到这样的误解,一般的人对忠不能准确把握,又有什么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