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春: 中国当代文集会员,大同市诗词学会会员,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资深初高中汉语教师,21年教经验。 代表作: 《中国人的文化状态》 《是悲剧还是喜剧》 《我的教师生涯》 《文人的精神家园》 《宋江明“被贫血”》 《中国现存的错位现象》
|
慢速度奖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张卫春,04-25-2012,sxdttzzwe@163.com 一家顶级工艺品门店的老板,连续六十年做一种产品,因其用料考究,设计精巧,做工精致,早已扬名海内外,但始终没有扩大规模,不断改进的是工艺和价格。他要求员工的不是赶进度要数量,而是严格限制每一道工序的时间,要求用刀具刮削一条边在一天内完成,如果提前完成就要扣掉相应的奖金,相反谁以规定的慢速度完成任务还有额外奖励。尽管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六十年间,他的产量递增的速度只有百分之五。而收益却以每年百分之七十的速度递增。不知多少人劝过,甚至有很多人愿意投资他的项目,但他始终坚守,从未改变。 “最后的商机”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张卫春,04-25-2012,sxdttzzwe@163.com 华都市的名木一条街,每天都有很多来自海内外的人前来洽购。这条街是一条死胡同,由东入口进去,大约六百米就走到头。就这来回一千二百多米 的小街上,排列着大大小小近二百家店铺。购买名木工艺品或名木家具的人总是一家一家地挨个进出,逛完整条街常常需要大半天,所以商家都很在乎店铺的位置,以至于街道入口的房租比最里边的多出两三倍。海外归侨王老先生在整条街上是最有实力的,据说在海外有很多经济实体,国内投资也跨越多个行业。王老入住这条街时,只有三家经营这类商品,他完全有条件选街口的店铺,但王老唯独选中最靠里的一间小一点的店铺,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不到两年,街道两边都入住商户,并且经过沙里淘金,其他类店铺慢慢撤出,逐渐形成这样的名木一条街,王老的店铺湮没在里边,很不起眼。 大凡选购商品的人总是一家一家挨个逛下去,逐个问质问价问花样。对木料的名称产地年份、制作工艺和造型设计等逐一问询,后来又注重如何称量,如何辨伪,如何考究,如何品鉴。至于价格,更是反复多次,最后还是无果而终,难以成交。为此,前面的店铺不得不雇很多服务员应答顾客。尽管如此,还是极少有购买的人在前面几家一谈即成。这样一路问过去,多数人就成了半个行家,自己掌握了鉴别的技巧。顾客走进王老的店铺,发现只有两个中年人坐在里边,也不主动迎上去发问,一般是等顾客自己看得差不多时才上前等待垂询。而王老自己坐在里边,专等外面把顾客送进来洽谈,多数进来的人都有收获。 前面的店铺里,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存在瑕疵,要么木料寿短,要么更换产地,要么以假乱真,要么以次充好,要么用表皮代替。也有的工艺品相不上眼,唯一有竞争优势的就是价格低。虽然他们在向顾客推荐时,极力扬长避短,但久经比较的顾客还是能看出究竟。而到了王老的店铺,什么毛刺都挑不出,每一件都堪称精品,只是比较贵,但成交量始终是最多的。 有人说,老王解释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道理,我认为不仅如此。假如王老的店铺是街口第一家,我看未必有如此好的效果。其个中奥秘是顾客经过前面的“学习”,认识有了提高,鉴别力有了提高,具备了赏识优质产品的眼光。当顾客的独具慧眼与优质产品的表里如一合拍时,商家与买家的聪明才会交汇成交响乐。前面的几家店铺也有生意,就是求便宜的买主和掺杂使假的卖家不谋而合的结果。这就给我们揭示一条商业活动规律:卖家的所有商品只要迎合买家的主要心理需求就会成交。换一种说法就是,不怕商品质量差,只要价格低;不怕商品价格高,只要质好和买主识货。 而为什么我们的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主要是消费者存在多层次的需求,市场缺乏有效监管造成的,质量层次、价格层次和需求层次存在错位是造成这种结果的最重要原因。当需求层次高的人买到质次价高的商品时就会觉得上当受骗;当需求层次低的人买到质优商品而花费超预期时也会觉得不满意。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市场中,缺乏一种有效的规范手段和约束机制,就会使得我们的市场问题丛生,此消彼长,难以根治。 所以,解决市场规范问题,根本在于消费者的辨别力,其次在于监管体系的完善和监管的高效、便捷和力度。解决问题的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王老的“最后商机”原理,把所有商品置于消费者充分的横向比较下,使良莠自现,消费者自己根据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的层次决定取舍。监管部门只要及时地检验构成产品的原料是否有害,质量与标识是否一致等项目即可。 宋江明“被贫血”说明了什么(修改稿) 作者:张卫春,03-05-2012,sxdttzzwe@163.com “自2011年11月9日起,《中国青年报》刊发系列报道,报道了长治籍考生宋江明在参加山西省行政机关2011年录用公务员考试中,获得笔试第一、面试第一、总分第一,却遭遇“被贫血”的离奇经历。报道后有关方面成立的调查组……调查期间,又发生了已被和平医院院方封存的该院体检中心血液检测设备遭到人为破坏,体检数据被人为删除的事件。”《山西晚报》 过去,单位用人都是安排、分派,不需要公开选拔,老百姓对有权有势者的子女和亲友得到优先安排已经心中默认,甚至只能心生艳羡。现在,人事制度有所改进,不论政府部门选拔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选拔编制内人员都需要经过多环节层层筛选,最终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录用。这是一大进步,这样的进步给民众带来的实惠,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广大青年带来的福音,相当于隋朝开科举考试先河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公开选拔给了所有学子们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机会,如果每一个人得到的机会均等,被录用的几率均等,就会极大地激发青年学生积极上进的热情,就会成为引领当代青年求学有为的重要引擎。我们不能非议官员子女参加招聘后成为被录用者,更不能因某某有谁谁的关系就怀疑人家的能力。举贤不避亲自古就受到充分的肯定,何况今天。只要做到公平竞争,谁家的孩子有学识、有能力就录用谁家的孩子,这绝对无可非议。这样的制度也绝对有大力推行的必要。 我们庆幸有很多老百姓的子女通过这个渠道获得了岗位,说明这样的制度很有价值,能够维持公平。但也不能回避有不少宋江明之类的“倒霉蛋”成为这一制度的被忽悠者。宋江明是在最后一关被递补者的钱砖拍下来的,这说明前面的环节还是值得肯定的,可为什么后面的过程就出现问题了呢?有人对制度本身提出置疑,有人对授意改变公正执行者提出拷问,有人对不能公正执行者表示愤慨。其实制度本身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对执行者进行授意、威压、利诱的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执行者能不能拿稳这杆称,能不能看准定盘星,能不能用对称砣。个人执掌公权力,就要保证公权力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为某些个人服务,更不能只为公家掌权者服务。否则,制度也好,执行者也罢,就都成了为虎作伥的工具,就会使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魔咒又起作用。更会使得很好的制度成了某些人蒙哄普通民众的障眼法,成了一些仗势胡为者暗箱操作的遮羞布。 有人会说,谁执行也难免向某些人倾斜,因为官大一级压死人,你不为人家办事,怎么保得住乌纱帽?上述材料中的副局长据说就是在局长的授意下与递补者家长达成的权钱交易。当然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无可回避,作为局长谁敢不听县长、书记、市长等上司的话?但是,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办法了吗?公示的作用是什么,设置诸多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尽量避免吗?当然这是保证制度执行得公平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得从另一方面想问题。天平的平衡需要两种相互制约的力量共同起作用,把平衡完全依赖于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保持经常性的平衡。我们很多为使民众得到更多利益而制定的政策和制度不能够完全普惠民众,其主要原因是,公正的决定权完全依赖于执行者,监督部门的人也很容易成为执行者的同盟。而民众的监督约束作用很难在其中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屋子里的、电话里的、办公室外的很多事常常是促成结果的主要因素,恰恰这些是民众的监督所鞭长莫及的。民众看到的纸面上的结果似乎是公开公正公平的。私底下的上下级因素、权钱交易的因素、亲朋戚友的因素,有权的人互相帮忙的因素一般的民众何从得知?既然不得而知,只对结果进行监督,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制度公平执行的决定权就成了当权者谋利结关系网的工具。这已经是社会各界人士心知肚明、人所共知的普遍现象。宋江明“被贫血”事件是在有媒体揭发、报道后,山西省纪委监察厅成立的调查组发现,长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有关人员和递补考生家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共有1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8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如果媒体这一监督方未能发现、揭发,是不是宋江明就真的贫血了? 监督难以有效,官员不必顾忌,更为主要的是他们违纪犯法的成本太低,才会利欲熏心,公然漠视党纪国法。在人事制度执行时,在工程项目招标时,在大宗物品采购时,在套取国家政策性拨款时,欺上瞒下,肆意作假,狗胆包天,胆大妄为。我们试想,如果违纪犯法后的结果是权钱名一应俱无,在以后的生涯中永无翻身之日,一败涂地,还会有人铤而走险,用自己的稳当的工作做抵押去知法犯法吗?如果稍一以身试法就会身败名裂,钱权一空,还会胆大妄为,目中无民,目无制度、国法吗?可见,惩处不力也是造成掌权者目无党纪、国法的重要原因。如很多人当官几年、十几年,财大气粗,阔绰豪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即便有的一失足被钱绊了个跟头,又能够很快用钱把自己捞出来,或者短短几年后,摇身一变又是某某长或某某主任。那时反而会觉得自己不过是大意失荆州,舍钱买了点教训而已。 另外,这个事件中,竟然有人公然篡改体检结果,甚至问题曝光后又有人毁掉证据,这是大势力或大笔钱的指使下产出的怪胎。这是野兽的丛林规则加上社会的流氓无赖思维共同形成的做法。他们的行为禽兽不如,因为禽兽尚且只有一条规则,而这些人的心中根本没有任何规矩的概念,这不就是流氓无赖吗?我们的社会发生了许多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事情,说到底都是流氓无赖行径使然。 可见,问题的实质不是谁掌权的问题,也不是谁执行的问题,而是全过程的监督的问题,是制度的监督不能透明的问题;是对违反制度、政策和法律惩处不力的问题。只有把监督约束的权柄牢牢掌握在民众的手中,公权力的权柄才可能真正为正义所掌,才会为公平正义所使。否则,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青年学子们求学上进的热情顿减,人人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最后造成的必然是全体民众不行正义,致力于巧取豪夺,社会就会无公理可言。那样只会出现更多的流氓行径,只会出现更多的黑恶势力,只会出现更多的权钱交易,只会出现更多的官商勾结,只会诞生更多的民众被这被那的怪胎。甚至会葬送三十多年改革进步的成果,任其妄行就会导致“政息人亡”! 宋江明“被贫血”说明了什么(原稿) 作者:张卫春,02-27-2012,sxdttzzwe@163.com 自2011年11月9日起,《中国青年报》刊发系列报道,报道了长治籍考生宋江明在参加山西省行政机关2011年录用公务员考试中,获得笔试第一、面试第一、总分第一,却遭遇“被贫血”的离奇经历。报道后有关方面成立的调查组发现,长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有关人员和递补考生家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而在调查期间,又发生了已被和平医院院方封存的该院体检中心血液检测设备遭到人为破坏,体检数据被人为删除的事件。2012年1月16日,山西省纪委监察厅通报了长治市公务员考录违规事件的调查进展——共有1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8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看到这样的处理结果,人们似乎该得到一些安慰,可细想一下,宋江明的录用是否有落实?以后还会不会再有李江明、王江明等被这被那得横遭淘汰?我们的制度有问题,还是执行制度的人有问题? 过去,单位用人都是安排、分派,不需要公开选拔和公示,老百姓对领导的子女和亲友得到优先安排已经置若罔闻,心中默认了。现在,人事制度有所改进,不论政府部门选拔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选拔技术人员都需要经过多环节层层筛选,最终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录用。这比以前应当算是一大进步,这样的进步给民众带来的实惠,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广大青年带来的福音。高考给了平民子弟鲤鱼跃龙门的机会,用人单位公开选拔又给了所有学子们公平竞争进入国家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机会。这是我国人事制度规范化的重要进步。这种制度的施行关键在于公平。如果每一个人得到的机会均等,被录用的几率均等,就会极大地激发青年学生积极上进的热情,就会成为引领当代青年求学有为的重要引擎。我们不能非议官员子女参加招聘后成为被录用者,更不能因某某有谁谁的关系就怀疑人家的能力。举贤不避亲自古就受到充分的肯定,何况今天?只要做到公平竞争,谁家的孩子有学识、有能力就录用谁家的孩子,这绝对无可非议。 有人会说,谁执行也难免向某些人倾斜,因为官大一级压死人,你不为人家办事,怎么保得住乌纱帽?上述材料中的副局长据说就是在局长的授意下与递补者家长达成的权钱交易。当然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无可回避,作为局长谁敢不听县长、书记、市长等上司的话?但是,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办法了吗? 公示的作用是什么?设置诸多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尽量避免吗?我们有幸看到宋江明是在最后一关被递补者的钱砖拍下来的。这至少说明前面的环节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就能说明这样的制度还是有价值的,能够维持公平的。为什么后面的过程就出现问题了呢?关键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魔咒又起作用了。关键是这些肆意妄为的不法之徒利欲熏心,也太没有把宋江明们放在眼里了。他们无视国法,无视制度,无视民心,绝非一朝一夕所就,只有习惯成自然才会狗胆包天,胆大妄为。他们根本不顾及“被贫血”者的感受,只想着权钱交易后又有大把现钞入袋的快慰,主要是这样做了屡屡得手绝无后患。而今一失足被钱绊了个跟头,才有所醒悟。但不会彻悟,估计还在盘算着,如何能够用钱把自己捞出来,或者短短几年后,摇身一变又是某某长或某某主任。那时反而会觉得自己不过是大意失荆州,舍钱买了点教训而已。我们试想,如果这样的跟头后的结果是权钱名一应俱无,在以后的生涯中永无翻身之日,一败涂地,还会有人铤而走险用自己的稳当的工作做抵押去知法犯法吗?如果稍一以身试法就会身败名裂,钱权一空还会胆大妄为,目中无民吗? 可见,问题的实质不是谁掌权的问题,也不是谁执行的问题,而是全过程的监督的问题,说的再深一点,是惩处不力的问题。只有把监督约束的权柄牢牢掌握在民众的手中,公权力的权柄才可能真正为正义所掌,才会为公平正义所使。否则,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使青年学子们求学上进的热情顿减,人人不得不面对任何潜规则,最后造成的必然是全体民众不行正义,致力巧取豪夺,社会就会无公理可言。这样的结局对谁有好处呢? 由此看来,宋江明“被贫血”之类的事件绝不可听之任之,“萝卜招聘”之类的现象一定要彻底杜绝。 ----------------------------------------------------------------------------------------------------------------------------------- 中国现存的错位现象(原稿) 作者:张卫春,02-19-2012,sxdttzzwe@163.com 我们国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健康、不完善的地方,有多处认识上的错位就是其中值得重视的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切莫麻木不仁,养虎为患了。 不管穷人还是富人,有很多人以奢华为荣,以节俭为耻。这种畸形心理几近变态,但却广泛地存在于几岁至五六十岁间各个年龄段的相当一部分人心中。因为成人的行为习惯已经深刻地影响了青少年甚至幼年儿童,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国家一旦遭遇危机或陷入困境,让这样的人出面担当,后果可想而知。尤为严重的是青少年不崇贵只崇富,不崇信仰只认利益,不讲信义只惧威势,不在乎科学、道德、秩序、品格,只在乎老大、侠义、潜规则、金钱。人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有奶便是娘,这样的狼性恶性膨胀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整个民族可能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民众维权意识和求得公平合理的企图越来越淡漠,有的是期盼清官出面扭转乾坤,有的是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只想被潜规则但求速成,有的在狠天怨地怪爹骂官,更多的在大街上怪怨政府无能为力或者劫贫济富。反正就不反省自己该做什么,做了什么,如何去做。甚至有人本该按政策享受福利待遇,见别人得到了,而自己还未得到,就会阴阳怪气地说胡猜瞎想的混账话。根本不去想着主动申请,说明情况,也去争取。或者干脆就一门心思地托关系走后门上赶着找“潜规则”自己的人,他即使看见正门前门随时敞开着,也要挖空心思走邪门后门。这些国人办一些正常的事,没走后门就会觉得很没面子,就会认为是干了丢人现眼的事,而走后门办成了,破费了根本不需要破费的反倒认为是合情合理,理所当然的,这样办成一件事就觉得荣耀光彩,在人前人后很能趾高气扬一阵子。本来给他现成摆着民主的道路,他不走还要大骂官不为民,天天叫嚷给他民主,他却从不用手中现成的民主权利。 行政管理成了保姆式的全托管理,事无巨细,必由主管官员亲力亲为。或者认为自己所管的下属企事业人员平庸无能,百事无成;或者认为自己聪明绝顶,万事皆通;或者干脆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或者心怀私愿,独吞尽利。主管官员事必躬亲,凡事都亲自一把手管到底,最后导致:领导忙疯了,下属闲的要疯了;领导大小利独吞了,下属什么事都不管了;领导一叶障目,看不见问题,下属心知肚明,看见问题也不管。结果必然是行政形不正,正事无正行;领导在时整肃恭敬,领导不在自由散漫。开会时当面时极尽恭维,会后背后什么难听骂什么。 全中国的人几乎都知道,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正所谓上头有人,凡事必成,办事没人,一事无成。把人际关系看的高于一切,尤其是官场上有人际关系,更是逢人必夸,仿佛公家就是自己的亲家。而对于学问、水平、品行、气质却不怎么看重,认为这些无关紧要,可有可无。有一个当大官的亲戚或同学或朋友,仿佛自己就是大官。给官员送礼即使不办事只要人家接受了就会觉得心情舒畅,认为比给儿子花钱交学费买知识更有价值。 我们现在的这些严重错位现象,也许在较发达的地方不太明显,在贫困山区,越贫穷,越落后,这种错位越严重,甚至大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如果任其发展,社会问题将越来越多,一些畸形、丑化、怪异的现象和人物也会越来越多,使社会风气每况愈下,黑恶势力迅速壮大,官黑勾结胆大妄为,鱼肉百姓,草菅人命,无恶不作,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一旦发生极端事件,将会酿成重大灾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蛊惑人心,而是出于良知和理性,反观历史得出的逆耳忠言,希望这样的意识会叫醒沉睡着的局中人,使更多的民众警醒起来,不要纵容不法,不要蒙哄自己,不要听之任之,不要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身心脏。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剜肉补疮,于事无补。只有众志成城方能化腐朽为神奇,只有一砖一瓦齐心协力才能铸成健康民主和谐的现代化长城! ----------------------------------------------------------------------------------------------------------------------------------- 文人的精神家园(修改稿) 中国自古纯粹的文人都不得志,他们失落后或议时政,或赏美景,或咏风物,只能以文字或书画抒抱负,发忧思,寄离情。 李白被赐金放还,自己非常清楚在奸佞当道、非人弄权的时局下,自己空有满腹经纶也无法为朝廷效力,当年“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顿然化为“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无奈。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美丽清纯、朴实无尘的自然和生活图景的描写,表面看起来发出的是“王孙自可留”的召唤,其实宣告的是不愿耽情浮躁朽腐的官场表白。苏轼饱受政治集团间的倾轧后,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宣示彻底告别官场纷争,淡泊功名利禄,进入到忘我的居士心境。朱自清生活在充满喧嚣、令人烦躁的时代,说着一些不愿说但不得不说的话,做着一些不愿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来自生活、社会、政治方面的骚扰令他“心里颇不宁静”。但是,作者不会因这些压抑、骚扰带来的郁闷、忧愁而使自己消沉下去,也不会因之而对生活失望。因为他的心中有一片只属于他自己的天地。“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在那里,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正是由于作者心中有这样一个精神家园,有这样一片圣境,才可能受用到虽只一片却是无边的荷香月色。李乐薇从烦扰的尘世走出,进入深山的幽深处,以疏篱木阁清心修为,淡泊明志,他远离的难道不是世俗的浮躁?海子的一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撼动多少善良的情怀,难道诗人真的甘愿“喂马,劈材”?若真是那样,他的归宿地应是渤海岸洁净的沙滩,绝不是山海关冰冷的铁轨。 他们作为文人为什么竟难以安心于文化政治中心,为什么难以过上丰足无冷暖的悠闲生活?是他们的才学不足,还是自弃俗世?都不是。文人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和思想层面的通达,可现实需要的是曲意逢迎的攀附;文人拥有的是经天纬地的抱负,可现实官场遵循的是各种力量的平衡。文人的清高让他们无法屈尊寄附,文人的力量不足以让统治者把它当作一回事,文人的修养让他们儒雅绅士君子,而政客们当权者却常常小人下作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这些纯粹的文人只能处于失落的状态——-政治的、军事的、思想的、经济的、文化的、以致精神的失落。不过政治上可以失落,经济上可以穷困,做人上可以潦倒,精神上不能无为。于是就有了杜甫的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了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有了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枕还酹江月。”有了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些诗词名句,表面上只是发牢骚,其实传达出的内心块垒足可气噎古今文人喉脉,抒写的精神世界阔大雄浑足以充塞寰宇,尽写历代词人骚客欲进不得,欲弃不忍,欲罢不能 的心态。他们深得儒教仁学精义,理想中 “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壮志心怀,和现实中只得以黄老学修自慰的尴尬、矛盾、无奈之情时刻激荡心胸,于是把情感抒写得酣畅淋漓,气贯长虹,一吐古今文人共同的的心志,引起所有失意者的情感共鸣。 文人的精神家园(原稿) 作者:张卫春,01-09-2012,sxdttzzwe@163.com
中国自古纯粹的文人都不得志,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有经天纬地的抱负,但很少有能够实现这种抱负的。中国自古政治的根本原则是追求各种力量的平衡,而文人的力量又不足以让统治者把它当作一回事,所以文人只能处于失落的状态——-政治的、军事的、思想的、经济的、文化的、甚至精神的失落。也有一部分不甘这样的失落者就开始堕落,曲意逢迎当权者。有的也确实成功了,获得了所谓的政治地位,但已经不是纯粹的文人了。 这些失落者是不可能完全置身局外的。他们经常赏美景、咏风物、发忧思、寄离情不就是具体的表现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维的《山居秋暝》、苏轼的《定风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都是自己精神家园的描述。表面看起来,他们都想出世,可内心是出不去的。 那些成功者,诸如屈原、贾谊、司马迁、曹植、王维、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这些从政的文人,又有哪一个不是清高的内修丢掉后的结果?既然已经放下文人的架子,却偏偏还要保有不苟同官场那种曲意逢迎的做派,于是又回到文人群体中,失落后发千古之忧思。 朱自清生活在喧嚣、烦躁的时代,说着一些不愿说但不得不说的话,做着一些不愿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来自生活、社会、政治方面的骚扰令他“心里颇不宁静”。走在幽僻的路上,感觉着有些怕人的阴森,在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时也摆脱不了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烟雾似的阴阴的树,在美妙如梦的塘中也无法抹掉参差斑驳的黑影,特别是那些最热闹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更让他无法宁静。 但是,作者不会因这些压抑、骚扰带来的郁闷、忧愁而使自己消沉下去,也不会因之而对生活失望。因为他的心中有一片只属于他自己的天地。“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在那里,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正是由于作者心中有这样一个精神家园,有这样一片圣境,才可能受用到虽只一片却是无边的荷香月色。 但这样的荷塘月色还不是他心中圣境的全部。“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表明他的精神家园还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热闹、风流、有趣的莲藕欢情。虽然眼前无福消受,但惦着江南的表白足以说明这一点。 ----------------------------------------------------------------------------------------------------------------------------------- 这是教育的悲剧还是喜剧(原稿) 2011年9月8日的中央电视台某频道新闻专栏以《代课教师李兹喜,13年一天挣一斤苞谷》为题报道了贵州罗甸一个学校的唯一一位老师,教全校四个年级的学生,连续13年,报酬是一天一斤苞谷的事件。看后心里很难受,也很复杂。后来越想越觉得里面有文章,值得挖掘一下,剖析一番。 这样的事件很值得深思。我想工资这样低廉的知识劳动力的出现可能是: 这位感动了很多人的李兹喜教书所在的地方普通民工的日工资可能就是2—3斤苞米。这位李老师可能是念过几年书————大概初中毕业——-但属于老呆的那种人,觉得自己是教书的就感觉很不错,家里生计不管,工资多少不管,老婆受累累死也不去帮助的主。当地老百姓属于那些认为娃仔不如猪仔的愚昧部落。不然,他们怎么会只想到以一斤苞米来偿付教自己孩子的老师的工资呢?村民大概想,一头小猪一天一斤多苞米就能养大,但养大就能卖钱,而娃仔却只能天天花钱,尤其念书花的更多,花完了却得不到回报。也可能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搞错了,大概是每家每天给一斤苞米,结果被说成是每天总共只有一斤,试想,换任何正常的人会傻大到这地步?还有一种情况是,这小子家穷,但念过书,最多初中毕业,倒插门“嫁到”这村子,也分到很多地。由于村里实在留不住正式教师,就只好说服他和他的家人,让他代课。同时还不误种地,所以工资只是适当的补贴。 我最想说的是对这种人的宣传有很多值得我们发问的的地方: 我们该深刻反省这种现象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本来就很荒唐,全社会都说教师工资高,为什么还有这种情况?全社会有多少大学毕业生仍属于无业游民,而这里却是这样一种状况,解决起来真的那么难吗?为什么这样的状况能够存在13年?是政府熟视无睹还是这样做最符合当地各方利益。每年数千亿教育经费花了,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问责谁?这样的人得到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称号,是否值得全国教师学习?要学习他的哪些方面?也都把工资捐出,每天只领一斤面粉或半斤籼米吗? 经过以上发问,我的思想越来越糊涂了。因为这样的典型人物与我们常听到的宣传教师社会地位高,收入大幅度增加大相径庭,与我们常听到的农村教育状况有了极大改善的报到大相径庭。 我更想问的是:出现这样的事情,对当地是好事还是坏事?老百姓面对这样的事是心安理得,任其自然,还是无可奈何,叫天无门?我们的孩子们面对这样的学校和老师根本没有对家长提出一些天真纯洁的要求,还是家长彻底予以否决使得孩子们再无缘申述?村子里的普及义务教育是能够完成任务,还是完成完不成从来就无人过问?我们面对这样的事情究竟该笑还是该哭?中国今天出现这样的现象究竟是喜剧,悲剧,正剧还是闹剧? 好一个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的精彩教育!好一个敢于揭开农村教育最真实面貌的精彩报道!好一个好感动人却没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真正清廉的李兹喜! ----------------------------------------------------------------------------------------------------------------------------------- 我的教师生涯: 乡镇的教育由谁主宰 (三) (修改稿) 1986年,是我参加完一年县进修校培训,又经过二年师范专科的学习,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一年。这一年秋季,我成为正式的公办教师,户口也随之成为非农业户口,我的工作单位也因现在的城关镇党委书记——-先前我所在乡的乡长———的关照变成了城关镇中学。这是我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转变———既成了城镇非农业人口,又脱了村皮进入县城成了城里人。这一变化对我而言无异于现在的一位农村青年成为大城市的“凤凰男”。 办理好各种手续,带着父亲的“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和城关镇党委书记的“既要埋头教书,又要善于避免被搅入派系纷争中”的谆谆告诫,我到学校报到。学校还没开学,我初步看了一下学校。学校不大,只有四排平房,两排是宿舍,另两排教室中有老师的备课室和校长室。学校院里坑坑洼洼,有的地方尚有积水。院墙有的部分已经倾斜,用木棍顶着。校舍的墙面和院墙上有一些似有似无的标语。室内多是杂乱无章地陈列着桌椅板凳。当天只见到三个人,校长、总务主任和门卫。校长拿着我的手续看了半天,问了一些不相干的事。让总务主任先给我安排下来,告诉我后天来上班。 在我正式上班的那天,我来到学校,只见学生乱哄哄地走来走去,有的搬着行李,有的搬着桌椅,有的拿着用具,有的骑着自行车乱跑。还有家长赶着骡子车、牛车,横一辆竖一辆地停在院子里。备课室里,稀稀拉拉有几位教师边整理桌椅边拉着闲话。我找到总务主任,问我的住处和备课地点在哪里。他正忙着,随便说今天顾不上,过几天再说。我在城里没有落脚的地方,背着行李、书本和用具,这该到什么地方投宿。这所学校说是城里,其实在城外两公里处。来回扛着这些东西,找吃住的地方,可真不是个小事。我只好在备课室等。等到快要中午时,见总务主任要回家,我又上前说明情况。他说先问一问校长怎么安排,从校长室出来就领着我给我打开一间昏暗潮湿、霉味熏鼻的宿舍——墙的底部有多处脱落了墙面,里面的几张床都不完整,不过我总算安顿下来了。可吃饭是个问题。老师们都回家了,学生自带干粮,食堂今天不开火。我问门卫老大爷,才知道他家里就卖一些吃的东西。我泡了两包方便面,算是解决了问题。可晚上的住宿还有不少的麻烦。夏末秋初,冷倒不是问题,潮湿的霉味和晚上的蚊子是最令我头疼的问题。我盖着潮湿的被子,湿热难耐;不盖被子,蚊子到处袭扰。起来看一会儿书,就困了;一躺下,蚊子就像抗战时日本人的战斗机又来袭扰。搞得我头昏脑胀一夜无眠。第二天老师们都来上班,有几个住宿的单身教师也都安排在各自的宿舍。相对而言,人家的宿舍干净干爽,其中也有空床。老师们都有蚊帐。我向他们问了一些问题,了解到了一些情况。托一位老师回家时帮我捎买了蚊帐。在学生食堂挂了火——登记订饭。算是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 我等了四天,也没见给我安排任课,心里不知情由。找到教务主任,说明了情况,他说等校长开完全镇里的教学工作会议后,商量着再解决。我强调我先前带的是数学课。教务主任说这里是代数和几何分开由各自的老师带课。我请求带几何课,他说尽量安排。 又过了三天,全校召开教师大会,我才知道全校只有二十多位老师。会上各位领导讲了不少话,有许多事跟教学全无关系。临散会时,校长向大家宣布我是新来的老师,带初一语文课。我当时就懵了,是校长说错了,还是教务主任弄错了?会后我问校长,被他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你说你是代数学的,你多会儿说过?你跟谁说过,你就找谁安排!年轻人连方向都弄不清楚,能教好数学吗?现在学校不缺数学老师,语文课也得上,缺语文老师,让你带语文,这是学校的统一安排。你一来就挑三拣四,挑肥拣瘦,每个人都想带什么就带什么,这学校的工作怎么做?我这校长怎么当?我本来是想说明情况的,没想到遭到这样一通责骂。心情沮丧到极点,几近按捺不住,要回敬几句,可一想到镇党委书记的话,就只好忍气吞声的接受了事实,只得去领语文课本和参考书。领书时才知道学校老师大多数不愿意带语文,是因为语文知识量大,知识点零碎,不好掌握;带语文费多大的劲也很难出效果,费力不讨好;语文既得批改作文,又得批改作业,还得兼带地理或历史课。我没有背景,只能任由人家安排,安排什么就带什么。 这时我不由想起镇党委书记的话,看来校长和教务主任就是各自所在的派别的头目。后来证实我的猜想没错,但学校的派别不止这两派。还有年轻人的先锋派和不问政事的中间派。更为复杂的是,有人说校长的后台是教育局长,校长是教育局长的表侄子;也有人说两人根本没有亲戚关系,教育局长和校长的妻子是一个村的,只是觉着人家和校长的岳丈是一辈,妻子叫叔,他也跟着叫叔,并且到处张扬;其实最大的关系是校长的妻侄儿嫁给局长的侄儿。校长说和镇党委书记是同学关系,其实根本不是一届的同学,充其量只是校友。我还听说校长的一个经典笑话:两年前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作表态发言,放言要在下一年实现考取高中和中专的人数翻番,当即被前任局长免职调离,因为当年考取数为零。去年春季新任局长上台,他又回到城关中学任校长,还把自己的这个典故当做自己的聪明的资本到处宣扬。后来工作一段时间,我发现,每天上早自习时,总有不少人根本不进教师监督学生背诵,却和校长在门房火炉边围着拉闲话,而这些人都很得势。其他在各自岗位上工作的反而常常受到冷遇。更令我意外的是,教务主任其实和城关镇联校长是一派,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叫“倒校长”派。因为校长到处仗着教育局长故意和联校长作对,而联校长又极有心计,到处找茬儿,安置亲信,与校长唱对台戏,以使镇里的唯一一所初中的大权不致旁落。至于年轻一派,既看不惯校长的小人得志做派,又不屑与教务主任背后使阴招的做法苟同,我行我素,随性由情。1985年冬季到11月底了,天气很冷,校长还不让给教室生火,几个年轻班主任带头把学生放回家,引发全校罢课风波。使得校长在年轻教师面前稍有收敛。但是一有新人来,他就一定给你一个下马威。我谨记书记的话,既不盲从,也不随波,成为各派都不喜欢的对象,所以处境十分艰难。 之后的十一年里共换了三次校长。现任因成绩始终上不去,被镇领导联名罢免。第二任是个赌徒,白天在学校耀武杨威,吆五喝六,晚上到赌场无所不作。因连续被警察抓到看守所多次,被家长联名告状,当了四年,就被免掉。第三任是个酒鬼,嗜酒如命,每天酒不离口。早晨喝不多,在家喝二两,嘴里边喝边念叨“不喝卯时酒,昏昏醉到酉”,路上碰到早点摊,但有熟人喝酒,蹭上去至少二两,还是边喝边念叨。一路走到学校,至少溜两个早点摊儿。中午喝酒那就顺理成章,学校谁和他喝酒谁就是亲信,谁最能喝酒谁就是他的至交。他最喜欢上边下来检查工作,往往一喝就是一下午。晚上也喝不多,因为白天几乎处于醉态,回家吃饭时涎皮赖脸地打开酒瓶说,喝一个啤酒,只是簌簌口;喝两个啤酒,省下饭和粥;喝三个啤酒才能醒了酒。第四个没等喝完就鼾声如雷,酣然成仙了。有人就会问道:这样的人怎么就当上校长了?我和其他人都在纳闷,但存在就是真理,必有其合理性。直到联校长退休,城关中学的倒霉日子才算结束。 1997年,一位代表年轻一派的校长正式走马上任,经过短短的一年整顿,校风得到很大扭转。校舍建设也有了改观,尤其是校园残破不堪的围墙经过整修,彻底改变了“口宽处可过大车,口窄处迈腿即出,无墙处如履平地,有墙处必是危墙”的局面。多年未能从学校迁走的七个坟墓也终于动迁,学校再没有但逢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就出现纸钱烟灰乱飞,炮仗齐鸣的现象。短短二年学生数量猛增,由原来的每届两个班,每班不到30人。增加到每届四个班,每班近45人。教师人数也逐年增加。由教育局和镇政府联合投资又新建了两排教室,由镇里所辖各村出劳力垫平校园地面,加修两条路,重建了大门。教师工作状态全部处于正常,一些歪门邪道自然消失。教务主任连续几任都未当上校长,现在一看比自己年轻的当上了,觉得今生无望,主动请辞,回村教小学去了。 我的教师生涯:乡镇的教育由谁主宰 (三) (原稿) 1986年,是我参加县进修校培训,又经过二年师范专科的学习,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一年。这一年秋季,我成为正式的公办教师,户口也随之成为非农业户口,我的工作单位也因现在的城关镇党委书记——-先前我所在乡的乡长————-的关照变成了城关镇中学。这是我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转变————既成了城镇非农业人口,又脱了村皮进入县城成了城里人。这一变化对我而言无异于现在的一位农村青年成为大城市的“凤凰男”。 办理好各种手续,带着父亲的“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和城关镇党委书记的“既要埋头教书,又要善于避免被搅入派系纷争中”的谆谆告诫,我到学校报到。学校还没开学,我初步看了一下学校。学校不大,只有四排平房,两排是宿舍,另两排教室中有老师的备课室和校长室。学校院里坑坑洼洼,有的地方尚有积水。院墙有的部分已经倾斜,用木棍顶着。校舍的墙面和院墙上有一些似有似无的标语。很多窗口上方有烟熏的痕迹,是冬季火炉烟筒出口烟熏的结果。室内多是杂乱无章地陈列着桌椅板凳。当天只见到三个人,校长、总务主任和门卫。校长拿着我的手续看了半天,问了一些不相干的事。让总务主任先给我安排下来,让我后天来上班。 在我正式上班的那天,我来到学校,只见学生乱哄哄地走来走去,有的搬着行李,有的搬着桌椅,有的拿着用具,有的骑着自行车乱跑。还有家长赶着骡子车、牛车,横一辆竖一辆地停在院子里。备课室里,稀稀拉拉有几位教师边整理桌椅边拉着闲话。我找到总务主任,问我的住处和备课地点在哪里。他正忙着,随便说今天顾不上,过几天再说。我在城里没有落脚的地方,背着行李、书本和用具,这该到什么地方投宿。这所学校说是城里,其实在城外两公里处。来回扛着这些东西,找吃住的地方,可真不是个小事。我只好在备课室等。等到快要中午时,见总务主任要回家,我又上前说明情况。他说先问一问校长怎么安排,从校长室出来就领着我给我打开一间昏暗潮湿、霉味熏鼻的宿舍——墙的底部多数糟的脱落了墙面,里面的几张床都不完整————我就算安顿下来了。可吃饭是个问题。老师们都回家了,学生自带干粮,食堂今天不开火。我问门卫老大爷,才知道他家里就卖一些吃的东西。我泡了两包方便面,算是解决了问题。可晚上的住宿还有不少的麻烦。夏末秋初,冷倒不是问题,潮湿的霉味和晚上的蚊子是最令我头疼的问题。我盖着潮湿的被子,湿热难耐;不盖被子,蚊子到处袭扰。起来看一会儿书,就困了;一躺下,蚊子就像抗战时日本人的战斗机又来袭扰。搞得我头昏脑胀一夜无眠。第二天老师们都来上班,有几个住宿的单身教师也都安排在各自的宿舍。相对而言,人家的宿舍干净干爽不少。其中也有空床。老师们都有蚊帐。我向他们问了一些问题,知道了一些情况。托一位老师回家时帮我捎买了蚊帐。在学生食堂挂了火——登记订饭。算是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 我等了四天,也没见给我安排带课,心里不知情由。找到教务主任,说明了情况,他说等校长开完全镇的教学工作会议后,商量着再解决。我强调我先前带的是数学课。教务主任说这里是代数和几何分开由各自的老师带课。我请求带几何课。他说尽量安排。 又过了三天,全校召开教师大会,我才知道其实只有二十多位老师。会上各位领导讲了不少话,有许多事跟教学全无关系。临散会时,校长向大家宣布我是新来的老师,带初一语文课。我当时就懵了,是校长说错了,还是教务主任弄错了?会后我问校长,被他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你说你是代数学的,你多会儿说过?你跟谁说过,你就找谁安排!年轻人连方向都弄不清楚,能教好数学吗?现在学校不缺数学老师,语文课也得上,缺语文老师,让你带语文,这是学校的统一安排。你一来就挑三拣四,挑肥拣瘦,每个人都想带什么就带什么,这学校的工作怎么做?我这校长怎么当?我本来是想说明情况的,没想到遭到这样一通责骂。心情沮丧到极点,几近按捺不住,要回敬几句,可一想到镇党委书记的话,就只好忍气吞声的接受了事实,只得去领语文课本和参考书。领书时才知道学校老师大多数不愿意带语文,是因为语文知识量大,知识点零碎,不好掌握;带语文费多大的劲也很难出效果,费力不讨好;语文既得批改作文,又得批改作业。还得兼带地理或历史课。我没有背景,只能任由人家安排,安排什么就带什么。 这时我不由的想起镇党委书记的话,看来校长和教务主任就是各自所在的派别的头目。后来证实我的猜想没错,但学校的派别不止这两派。还有年轻人的先锋派和不问政事的中间派。更为复杂的是,有人说校长的后台是教育局长,校长是教育局长的表侄子;也有人说两人根本没有亲戚关系,教育局长和校长的妻子是一个村的,只是觉着人家和校长的岳丈是一辈,妻子叫叔,他也跟着叫叔,并且到处张扬;其实最大的关系是校长的妻侄儿嫁给局长的侄儿。校长说和镇党委书记是同学关系,其实根本不是一届的同学,充其量只是校友。我还听说校长的一个经典笑话:两年前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作表态发言,放言要在下一年实现考取高中和中专的人数翻番,当即被前任局长免职调离,因为当年考取数为零。去年春季新任局长上台,他又回到城关中学任校长,还把自己的这个典故当做自己的聪明的资本到处宣扬。后来工作一段时间,我发现,每天上早自习,总有不少人和校长在门房火炉边围着拉闲话。而这些人都很得势。其他在各自岗位上工作的反而常常受到冷遇。更令我意外的是,教务主任其实和城关镇联校长是一派,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叫“倒校长”派。因为校长到处仗着教育局长故意和联校长作对,而联校长又极有心计,到处找茬儿,安置亲信,与校长唱对台戏,以使镇中的大权不致旁落。至于年轻一派,既看不惯校长的小人得志做派,又不屑与教务主任背后使阴招的做法苟同,我行我素,随性由情。1985年冬季到11月底了,天气很冷,校长还不让给教室生火,几个年轻班主任带头把学生放回家,引发全校罢课风波。使得校长在年轻教师面前稍有收敛。但是一有新人来,他就一定给你一个下马威。我谨记书记的话,既不盲从,也不随波,成为各派都不喜欢的对象。所以处境十分艰难。 之后的十一年里共换了三次校长。现任因成绩始终上不去,被镇领导联名罢免。第二任是个赌徒,白天在学校耀武杨威,吆五喝六,晚上到赌场无所不作。因连续被警察抓到看守所多次,被家长联名告状,只当了四年,就被免掉。第三任是个酒鬼,嗜酒如命,每天酒不离口。早晨喝不多,在家喝二两,嘴里边喝边念叨“不喝卯时酒,昏昏醉到酉”,路上碰到早点摊,但有熟人喝酒,蹭上去至少二两,边喝边念叨。一路走到学校,至少溜两个摊儿。中午喝酒那就顺理成章,学校谁和他喝酒谁就是亲信,谁最能喝酒谁就是至交。他最喜欢上边下来检查工作,往往一喝就是一下午。晚上也喝不多,因为白天几乎处于醉态,回家吃饭时涎皮赖脸地打开酒瓶说,喝一个啤酒,只是簌簌口;喝两个啤酒,省下饭和粥;喝三个啤酒才能醒了酒。第四个没等喝完就鼾声如雷,酣然成仙了。这样的怎么就当上校长了?我和其他人都在纳闷,但存在就是真理,必有其合理性。直到联校长退休,城关中学的倒霉日子才算结束。 我的教师生涯: 乡镇的教育由谁主宰 (二)(修改稿) 1980年,改革的春风骤然吹到我们这个穷乡僻壤。一时间,包产到户成了男女老少口头、手头、心头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分地,分农具,分牲畜更是牵动着每一根神经,满意的,不满意的都在兴奋着,绝不亚于周立波在《暴风骤雨》中描写的“分马”中人们的内心感受。以往人们在冬天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时磨洋工说笑话,变成了各家忙着积农家肥、备籽种、到信用社贷款买化肥。就连以往天一抹黑就黑灯瞎火的土窑洞里,今年也要到午夜才熄灯,人们走到东家,串到西家,拉的是永远不感到厌倦的庄稼地里的话题。即使外人都走了,自家的几口子也要拉到深夜。春节一过,急性子的人们就活动开了,田地里、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忙这忙那的人们。以往这时候每天在大喇叭或者街头喊话训斥人的大小队长也都放下架子干起了自家的农活,尤其是村支书灰头土脸的样子与先前衣着干净整齐的干部摸样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包产到户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的,而村里的四属户家庭的人们却犹如心头压上巨石,一时喘不过起来。这些家庭的主要劳力在外做工,家里只有老弱妇幼,多少年没操持过农活的手脚,现在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劳动。教师家庭也属于这种情况,不过我原本是农民,刚刚教了几年书,还没有完全脱离农民的身份,何况是民办教员,还没有正式教员的那种切身的感受,再说我的父母都还硬朗。但对学校一些老师而言,耕地和教书的矛盾日益凸显,老师如果只教书不种地,每月区区40元左右的工资,根本无法维持一家的生活,这还是正式公办教员。象我这样的每月只有20元,如果不种地,将来成了家,只能喝西北东南风。学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农忙时节,在学校没有老师上正课,所以多数被家长叫回去下地干活了。这样的局面维持了多年,每年全乡大会小会反复强调,教师只能利用节假日回家种地,坚决杜绝因耕误教。但很多正式教员不得不悄悄地在联校长那里活动,纷纷调回本村教书,可以农耕教书一肩挑甚至有很多教师上课时就把农具放在门外,一下课就到地里干活。我们学校的陈老师身体瘦弱,又不会走关系,在初中教书,家却在二十里外的村子里。每周放学紧忙着往家里赶,为的是多干点农活。就是这样还经常遭妻子数落,在村里也抬不起头。去年回家浇地,本来按顺序轮到他家,结果电工把水拨到羊倌的地里,并且说:“我不能得罪羊倌,得罪了他就会偷挖我家羊身上的毛。”而恰好电工家的儿子在陈老师教的班里读书,这在电工心里却根本不是问题。我校赵老师家里是磨豆腐的,说是妻子磨,实际是赵老师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磨好,妻子只管卖。有一天,赵老师边磨边看书(因为清晨寂寥难耐,只能借书度时),忘了看火,一锅豆腐糊了,遭到妻子破口大骂:“你看书,看书能看来钱吗?一个月挣不了老娘三锅豆腐的钱,还你妈的穷酸!”还有一位老师,家里养着一头母猪,需要定期赶着母猪到数里外的村里给母猪配种,起初不敢去,怕学生看见笑话,被妻子当村大骂:“一年的工资不如半窝猪娃卖的钱多,还假正经,装穷酸!”我校的校长家在五六十里外的村里,当年简师毕业,被分配到我乡教书,已经教了二十多年。妻子在家耐不住寂寞与村干部勾搭,被他发现,最后离婚。现在校长上无双亲,下无子嗣,孤单一人,以校为家。经常召集几个老师喝酒,可别的老师拖家拽口哪有闲钱喝酒,实在无法奉陪。校长就自斟自饮,孤寂抑郁,性格孤僻,难以相处。以往常驻校,相当于看门房的兼职教书。包产到户后,没人当校长,联校长动员老汉当了校长。一放学,总想组织人们和他玩扑克,消磨时间,人们实在躲不开就只得奉陪,躲得开就尽量躲,每天躲他,倒成了心病。 我到初中教书的最初几年,经常面对学生大半缺课的现象。我自己一年只会缺十多天,因为我父亲宁肯自己多受累,也不让我耽误上课。所以,我就成了经常蹲守学校的积极分子,在别人无暇致力教书的时候,得以尽快成熟起来,并成为全乡的优秀教师,几乎年年获奖。三年里我教的学生中,值得我自豪的学生何时成一直能够坚持在校学习,并且以各门功课齐头并进的总体优势超出第二名一大截。他初一时只有英语差,因为学校始终没有正式的英语老师,谁来代课都不长久,最多的才五个多月,每年一开春就没人给代课了。所有的代课老师都是高中学习差考取高校根本无望的学生,每年冬季能腾出一学期时间代课挣钱,总比在家荒废着有意义。说是挣钱,每月少的可怜的十几元钱,不够伙食费和抽烟钱。所以我们学校的孩子们都是英语刚刚入门就干脆放弃不学了。何时成起初也是这样的,只是这孩子自主意识很好,自控意识更好,给自己定下什么学习任务,一定要完成,否则茶饭不思。就是因为有几天情绪十分低落,我私下了解到他是因为学英语无法突破才犯愁的。我在高中读书时不学英语,我也不能具体讲英语的问题。我就问:“你是怎样学语文的?”他说:“我就会背课文,记住学过的每一个字词和课文下面的解释。”我说:“英语和语文是一样的,也是只要记住了,也就学好了。你把每一个单词和需要记住的牢牢记住,一定会学好的。现在可能读不准,但记准了就行,考试是在卷面上答题,不让你嘴说,记对了就行。”没等我说完,他的眼里闪着聪慧的光芒一溜烟跑了。此后,我就见他走路都念叨着,旁若无人,目不斜视,有时还拿着纸条看一下。很快他的英语成绩也上来了。 我的教师生涯: 乡镇的教育由谁主宰 (二)(原稿) 1980年,改革的春风骤然吹到我们这个穷乡僻壤。一时间,包产到户成了男女老少口头、手头、心头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分地,分农具,分牲畜更是牵动着每一根神经,满意的,不满意的都在兴奋着,绝不亚于周立波在《暴风骤雨》中描写的“分马”中人们的内心感受。以往人们在冬天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时磨洋工说笑话,变成了各家忙着积农家肥、备籽种、到信用社贷款买化肥。就连以往天一抹黑就黑灯瞎火的土窑洞里,今年也要到午夜才熄灯,人们走到东家,串到西家,拉的是永远不感到厌倦的庄稼地里的话题。即使外人都走了,自家的几口子也要拉到深夜。春节一过,急性子的人们就活动开了,田地里、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忙这忙那的人们。以往这时候每天在大喇叭或者街头喊话训斥人的大小队长也都放下架子干起了自家的农活,尤其是村支书灰头土脸的样子与先前衣着干净整齐的干部摸样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包产到户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的,而村里的四属户家庭的人们却犹如心头压上巨石,一时喘不过起来。这些家庭的主要劳力在外做工,家里只有妇女儿童老人,多少年没操持过农活的手脚,现在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劳动。教师家庭也属于这种情况,不过我原本是农民,刚刚教了几年书,还没有完全脱离农民的身份,何况是民办教员,还没有正式教员的那种切身的感受,再说我的父母都还硬朗。但对学校而言,老师们耕地和教书的矛盾日益凸显,老师如果只教书不种地,每月区区40元左右的工资,根本无法维持一家的生活,这还是正式教员。象我这样的每月只有20元,如果不种地,将来成了家,只能喝西北东南风。学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农忙时节,在学校没有老师上正课,所以多数被家长叫回去下地干活了。这样的局面维持了多年,每年全乡大会小会反复强调,教师只能利用节假日回家种地,坚决杜绝因耕误教。但很多正式教员也悄悄地在联校长那里活动,纷纷调回本村教书,可以农耕教书一肩挑。甚至有很多教师上课时就把农具放在门外,一下课就到地里干活。我们学校的陈老师身体瘦弱,又不会走关系,在初中教书,家却在二十里外的村子里。每周放学紧忙着往家里赶,为的是多干点农活。就是这样还经常遭妻子数落,在村里也抬不起头。去年回家浇地,本来按顺序轮到他家,结果电工把水拨到羊倌的地里,并且京口白牙地说:“羊倌得罪不起,得罪了就会偷挖我家羊身上的毛。”而恰好他的儿子在陈老师教的班里读书,这在电工心里根本不是问题。我校赵老师家里是磨豆腐的,说是妻子磨,实际是赵老师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磨好,妻子只管卖。有一天,赵老师边磨边看书(因为清晨寂寥难耐,只能借书度时),忘了看火,一锅豆腐糊了,遭到妻子破口大骂:“你看书,看书能看来钱吗?一个月挣不了老娘三锅豆腐的钱,还你妈的穷酸!”我校的校长家在五六十里外的村里,当年简师毕业,被分配到我乡教书,已经教了二十七年。妻子在家耐不住寂寞与村干部勾搭,被他发现,主动提出离婚。现在校长独身一人,上无双亲,下无子嗣,孤单一人,以校为家。所以经常召集几个老师喝酒,可别的老师拖家拽口哪有闲钱喝酒,实在无法奉承。校长就自斟自饮,相思成疾,性格孤僻,难以相处。以往常驻校相当于看门房的兼职教书,包产到户后,没人当校长,联校长动员老汉当了校长。一放学,总想组织人们和他玩扑克,消磨时间,人们实在躲不开就奉陪。每天躲他,倒成了心病。 我到初中教书的最初几年,经常面对学生大半缺课的现象。我自己一年只会缺十多天,因为我父亲宁肯自己多受累,也不让我耽误上课。所以,我就成了经常蹲守学校的积极分子,在别人无暇致力教书的时候,得以尽快成熟起来,并成为全乡的优秀教师,几乎年年获奖。起初三年里我教的学生中,值得我自豪的学生何时成一直能够坚持在校学习,并且以各门功课齐头并进的总体优势超出第二名一大截。他初一时只有英语差,因为学校始终没有正式的英语老师,谁来代课都不长久,最多的才五个多月,每年一开春就没人给代课了。所有的代课老师都是高中学习差考取高校根本无望的学生,每年冬季能腾出一学期时间代课挣钱,总比在家荒废着有意义。说是挣钱,每月少的可怜的十几元钱,不够伙食费和抽烟钱。所以我们学校的孩子们都是英语刚刚入门就干脆放弃不学了。何时成起初也是这样的,只是这孩子自主意识很好,自控意识更好,给自己定下什么学习任务,一定要完成,否则茶饭不思。就是因为有几天情绪十分低落,我私下了解到他是因为学英语无法突破才犯愁的。我在高中读书时不学英语,我也不能具体讲英语的问题。我就问:“你是怎样学语文的?”他说:“我就会背课文,记住学过的每一个字词和课文下面的解释。”我说:“英语和语文是一样的,也是只要记住了,也就学好了。你把每一个单词和需要记住的牢牢记住,一定会学好的。现在可能读不准,但记准了就行,考试是在卷面上答题,不让你嘴说,记对了就行。”没等我说完,他的眼里闪着聪慧的光芒一溜烟跑了。此后,我就见他走路都念叨着,旁若无人,目不斜视,有时还拿着纸条看一下。很快他的英语成绩也上来了。 我由小学到初中,感觉教书和读书可大不一样,经常碰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带初三班的数学课李老师请教,常常被人语带讥讽地奚落。后来我就向我们村退休的老师请教。王老师一见我到他家就笑盈盈地迎出当院,然后半开玩笑地热情地把我领进家。王老师是全乡有名的实在老师,退休后在家巴不得有人请他发挥余热。所以对我总是很热情。就是王老师近两年的帮扶,我才得以一直教到这一届毕业。这一届毕业的学生总共26个,李世运在刚上初三时因为在城里找到正式工作辍学了,还有8个因为家长的原因中途辍学,大多是女孩子。这里的很多家长唯恐女孩子考上高中或中专师范,他们总认为供女孩子读书除了白花一大笔钱,到时连出嫁时的彩礼钱也得不到,是吃亏的事情。所以入学时35个,只有26个参加中考。 1983年,这是我终身都难以忘记的一年。这一年我从初一带到毕业的第一届学生迎接全省的大考,我内心的忐忑远比孩子们厉害。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我的教学究竟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如果一塌糊涂,我将无颜见孩子们,无颜见我的父母,无法再回初中遭万箭攒心的讥讽。考试的几天我是度日如年,每考下一科,我就急切地问这问那,生怕考出太生僻的题,让学生怪怨。好在孩子们始终没有表现出沮丧、怨恨。我问何时成,他总是说有一道没做好,并没有平时遇见生题时的复杂的表情。考完后的半个多月,我更是如坐针毡,常常在夜间梦到凶梦惊出一身冷汗。最后几天,一听到有人喊,就心慌,生怕因成绩差被叫去宣布开除。终于有一天,我正在地里干活,远远见有人朝我走来,走近一看,原来是联校长。我的心一下子吊起来,心跳骤然加速。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你咋教的,教成啥啦,啊?”我一下子平静了,心想,完了!那曾想,紧接着联校长竟哈哈大笑起来,我是满头雾水,不知所然。只见他朝我的父亲走过去,高声说道:“老哥,你的儿子出名啦!”我的父亲只会咳咳笑着不说话。我走过去,联校长才说:“今年咱们乡排名全县乡镇中学第一,何时成总分全县第二名!”他稍缓后又说,“明天到县里,教育局的领导要见你,快回家准备吧,不要锄地了!”说完一股风走了。 ------------------------------------------------------------------------------------------------------------------------------------- 我的教师生涯: 乡镇的教育由谁主宰 (一) (修改稿) 1977年秋天,我实在不甘心在村里生产队参加劳动,过那种三个人出全勤受苦,却填不饱五口人肚子的生活。跟父母商量好,偷偷去找先前是我的老师现任公社联合校长的赵如举。可能是手里的两瓶酒起了作用,我当时就得到同意,获准到三道沟小学代民办。 第二天,我怕本村干部知道,让父亲请了病假,悄悄到三道沟村去了一趟。走到村口已经是上午九点钟,村里静悄悄的,我知道大人小孩能干活的都去地里了,就只能在村里转悠。走到村里最大的一个院落边,我想这一定是村里的学校了。站在院墙外可以看见里边的全部。学校的东墙还算完整,西边和南边的院墙残破不堪,好几处豁口进出如履平地。大门朝南偏西,没有门框和门,只有几根拐七八弯的树干斜叉在门口,算是一种告示:这个学校已经废弃,停学了。门旁边的墙倒是有一丈多的大豁口,我抬腿就进去了。校园里空荡荡的,当院兀立着一根木头,大概是当年的篮球架,上边的木板和篮圈早已不知变灰还是成尘。北面共有8间正房,三个两间开面的掏空房应该是教室,窗口和门都用石块堵着,门板、窗框、玻璃一应全无。从石块的缝隙看到里边,墙的高处还有几根木条,挂着几片纸,应该就是当初的顶棚。屋顶已经看不出是什么木质的椽檩,全是黑的,蜘蛛网密布,有几处可以直接看到天空。西面墙上用水泥抹的一块是黑板,也已经掉落多处。另外的两间都是单间,各有一条土炕,但炕洞多已塌陷,可以看见里面的炕灰。有一间还有一个锅台,也是残破不堪。地上满是尘土,还有分不清是猪狗还是人的粪便。 我怀着我也说不清的感觉出了校园,想找到村支书,又怕见到村支书。就在心里和肚里都空荡荡的时候,看到一位从收秋的地里回家的妇人。一问,恰好是村支书的老婆。得知村支书还在地里,我只能顺着她指的道,又辗转寻到地头。经别人指认,我走到村支书面前,说明来意。本来以为人家会很欢迎我的,哪知村支书迟疑了一会儿竟说:“你先回去吧,等我和联校长商量后,再通知你。”就这样,我误了一天工,第二天又灰头土脸地干起繁重的秋收农活。 春节后,因距离开春下地干活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村里人们还在享受着难得的冬季休闲。有一天,我父亲脚一迈进家门突然就说:“三道沟支书李常贵让你去教书。”这下我倒是迟疑了,我一下子就想起那个破落的学校和冷冰冰的支书。其实,我的心中早已把曾有过的兴奋和期盼驱逐得不留痕迹。现在旧事重提,我...... “犹豫什么?还不快些准备!”看来父亲的态度十分坚决,我也只能重拾信心,赶紧换洗衣服。 这次村支书与上次大不一样,非常热情。不仅主动招呼我进他的家坐了一会,还热情地把他的儿子叫过来给我介绍,让他叫我王老师。最后李书记说咱们到学校看看去。 进到学校后,我非常吃惊,恍如隔世。有一间教室已经收拾好,新修的窗棂十分整齐,最下一溜装上玻璃,上边的也都糊上白麻纸。教室里地面干净平整,顶棚也用报纸糊好,讲台上也多了一块用砖块支起的木板,用作讲桌。隔壁的一间也拾掇就绪,土炕已经重新磴好,新抹的泥土上蒸腾着热气,大半已经干了,灶膛里火势热烈,燃烧的木棒不时发出噼啪声,恰像爆竹声响。 看到我傻愣的样子,李支书说“我跟联校长见过面后,就安排社员整修学校,现在总算有了眉目,过两三天,全公社学校开学,咱们也开学。我已经通知各家,让孩子们都来念书。” 我到联校背回全部9套教科书和5合粉笔,看着讲台下8个高低不一、衣着不整的孩子,按照年级分成3组,三年级3个,二年级2个,一年级3个。在三年级有支书的儿子李世运,他是所有孩子中最高的。另外有一个叫何时成的,个子不高,但眼睛里总有一种很难说清楚的神情。 终于开始上课了,我一个人带三个年级的课,加上挑水、做饭、看顾炉火、看守校园,很少有闲时间。本来打算到晚上备课和批改作业,但几乎每天有村干部和社员来学校拉闲话,农闲时会拉到十点多钟。我只能在他们都走了以后再加班到深夜。不过,从人们的闲聊中,我逐渐了解到,原来的老师不中李书记的意,李书记把他家的二小子就是李世运送到县城小学读书,寄住在孩子舅舅家,所以就把学校停办了。原来李世运的学习在本村只是中等,进城后一直是最差的,李书记就又把孩子接回村里,坐了两级,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本来是想要一个师范毕业的正式教员,无奈全公社只有三个,被公社书记留在初中教自己的孩子。有几个老民办教员,嫌李书记难伺候,都不愿来。这回李书记和联校长商量后,才重新立起学校。为此,联校还向公社和县文教部报告,给李书记申请支教先进集体奖。 之后,我格外留意李世运的学习,但引起我更大注意的却是何时成。时成这个孩子几乎是讲一遍就会了,而李时运需要三番五次地强调,才开窍。可我不能让书记知道他自己的孩子是差生,就反复给他讲,尤其是留作业,也得专门给他留简单的题,这样他的作业本上就基本是对号。而给何时成留的作业却稍微难一些。尤其是考试,更是专门分别出题,保证李世运的分数比何时成的高。就这样,我不仅保住连续任教的资格。还得以在三道沟另外领一份口粮。成为我们村人人羡慕的挣一份工资(起初每月4元)、一份全勤工分(一般的壮劳力出满勤才能挣得到)、两份口粮的人。 六一儿童节到了,这是全公社最盛大的节日。我和李书记、村主任、李会计一道带着获得奖状的学生到公社参加大会。在大会上,我才知道,我也得了优秀教师奖状和一只暖水瓶。我校得到三好学生奖状的当然是李世运,先前我想过何时成,但被会计一番点拨后,我向公社联校推荐了李世运。会后,李书记在家里请我们几位喝酒,那一天,我醉得一塌糊涂,还是被人抬到学校炕上的。 二年后,李世运升上初中,我接到通知,我已经转为民办教员,并且听到一个我想都不敢想的消息:让我到公社教初中! 我的教师生涯: 乡镇的教育由谁主宰 (一) (原稿) 作者:张卫春,02-11-2012,sxdttzzwe@163.com 推荐人:薪竹 1977年秋天,我实在不甘心在村里生产队参加劳动,过那种三个人出全勤受苦,却填不饱五口人肚子的生活。跟父母商量好,偷偷去找先前是我的老师,现任公社联合校长的赵如举。可能是手里的两瓶酒起了作用,我当时就得到同意,让到三道沟小学代民办教书。 第二天,我悄悄到三道沟村去上任。走到村口已经是上午九点钟的光景,村里静悄悄的,我知道大人小孩能干活的都去地里了,就只能在村里转悠。走到村里最大的一个院落边,我想这一定是村里的学校了。站在院墙外可以看见里边的全部。学校的东墙还算完整,西边和南边的院墙残破不堪,好几处豁口进出如履平地。大门朝南偏西,没有门框和门,只有几根拐七八弯的树干斜叉在门口,算是一种告示:这个学校已经废弃,停学了。门旁边的墙倒是有一丈多的大豁口,我抬腿就进去了。校园里空荡荡的,当院兀立着一根木头,大概是当年的篮球架,上边的木板和篮圈早已不知变灰还是成尘。北面共有8间正房,三个两间开面的掏空房应该是教室,窗口和门都用石块堵着,门板、窗框、玻璃一应全无。从石块的缝隙看到里边,墙的高处还有几根木条,挂着几片纸,应该就是当初的顶棚。屋顶已经看不出是什么木质的椽檩,全是黑的,蜘蛛网密布,有几处可以直接看到天空。西面墙上用水泥抹的一块是黑板,也已经掉落多处。另外的两间都是单间,各有一条土炕,但炕洞多已塌陷,可以看见里面的炕灰。有一间还有一个锅台,也是残破不堪。地上满是尘土,还有分不清是猪狗还是人的粪便。 我怀着我也说不清的感觉出了校园,想找到村支书,又怕见到村支书。就在心里和肚里都空荡荡的时候,看到一位从收秋的地里回家的妇人。一问,恰好是村支书的老婆。得知村支书还在地里,我只能顺着她指的道,又辗转寻到地头。经别人指认,我走到村支书面前,说明来意。本来以为人家会很欢迎我的,哪知村支书迟疑了一会儿竟说:“你先回去吧,等我和联校长商量后,再通知你。”就这样,我误了一天工又灰头土脸地干起繁重的秋收农活。 春节后,因距离开春下地干活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村里人们还在享受着难得的冬季休闲。突然有一天我父亲脚一迈进家门就说:“三道沟支书李常贵让你去教书。”这下倒是我迟疑了,我一下子就想起那个破落的学校和冷冰冰的支书。其实,我的心中早已把曾有过的兴奋和期盼驱逐得不留痕迹。现在旧事重提,我...... “迟楞什么?还不快些准备!”看来父亲的态度十分坚决,我也重拾信心,赶紧换洗衣服。 这次村支书与上次大不一样,非常热情。不仅主动招呼我进他的家坐了一会,还热情地把他的儿子叫过来给我介绍,让他叫我王老师。最后李书记说咱们到学校看看去。 进到学校后,我非常吃惊,恍如隔世。有一间教室已经收拾好,新修的窗棂十分整齐,最下一溜装上玻璃,上边的也都糊上白麻纸。教室里地面干净平整,顶棚也用报纸糊好,讲台上也多了一块用砖块支起的木板。隔壁的一间也拾掇就绪,土炕已经重新磴好,新抹的泥土上蒸腾着热气,大半已经干了,灶膛里火势热烈,燃烧的木棒不时发出噼啪声,恰像爆竹声响。 看到我傻愣的样子,李支书说“我跟联校长见过面后,就安排社员整修学校,现在总算有了眉目,过两三天,全公社学校开学,咱们也开学。我已经通知各家,让孩子们都来念书。” 我到联校背回全部9套教科书和5合粉笔,看着讲台下8个高低不一、衣着不整的孩子,按照年级分成3组,三年级3个,二年级2个,一年级3个。在三年级有支书的儿子李世运,他是所有孩子中最高的。另外有一个叫何时成的,个子不高,但眼睛里总有一种很难说清楚的神情。 终于开始上课了,我一个人带三个年级的课,加上挑水、做饭、看顾炉火、看守校园,很少有闲时间。本来打算到晚上备课和批改作业,但几乎每天有村干部和社员来学校拉闲话,农闲时会拉到十点多钟。我只能在他们都走了以后再加班到深夜。不过,从人们的闲聊中,我逐渐了解到,原来的老师不中李书记的意,李书记把他家的二小子就是李世运送到县城小学读书,寄住在孩子舅舅家,所以就把学校停办了。原来李世运的学习在本村只是中等,进城后一直是最差的,李书记就又把孩子接回村里,坐了两级,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本来是想要一个师范毕业的正式教员,无奈全公社只有三个,被公社书记留在初中教自己的孩子。有几个老民办教员,嫌李书记难伺候,都不愿来。这回李书记和联校长商量后,才重新立起学校。为此,联校还向公社和县文教部报告,给李书记申请支教先进集体奖。 之后,我格外留意李世运的学习,但引起我更大注意的却是何时成。时成这个孩子几乎是讲一遍就会了,而李时运需要三番五次地强调,才开窍。可我不能让书记知道他自己的孩子是差生,就反复给他讲,尤其是留作业,也得专门给他留简单的题,这样他的作业本上就基本是对号。而给何时成留的作业却稍微难一些。尤其是考试,更是专门分别出题,保证李世运的分数比何时成的高。就这样,我不仅保住连续任教的资格。还得以在三道沟另外领一份口粮。成为我们村人人羡慕的挣一份工资(起初每月4元,后来逐渐加到12元,转正后又涨到20元)、一份全勤工分(一般的壮劳力出满勤才能挣得到)、两份口粮的人。 六一儿童节到了,这是全公社最盛大的节日。我得到和李书记、村主任、李会计一道带着获得奖状的孩子到公社参加大会的资格。在大会上,我才知道,我也得了优秀教师奖状和一只暖水瓶。我校得到三好学生奖状的当然是李世运。会后,李书记在家里请我们几位喝酒,那一天,我醉得一塌糊涂,还是被人抬到学校炕上的。 二年后,李世运升上初中,我接到通知,我已经转正,并且听到一个我想都不敢想的消息:让我到公社教初中! ------------------------------------------------------------------------------------------------------------------------------------ 中国人的文化状态(修改稿) 04-15-2012 我们国家虽然宣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我们的文化价值体系还远未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尤其在民众文化素养方面,我们还普遍存在令人难以启齿的窘境。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民众文化水平呈现出的还不是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与良性循环的状态。仔细观察我国现阶段民众的文化状态,大概有四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无文无化。具体来讲就是现在的中国,因为很多人还没有完整的读过高中以上的课程,有很多即使读过高中以上甚至大学的课程的人,说起学识不过是些片言只语,残缺不全;说起影响,微不足道,对身边的人也没有一点影响力。占大多数的无文无化的民众,现在最缺乏的不单是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运用文化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法制意识、经济意识、科学素养以及社会观念。缺乏法制意识,在处理问题时就会感情用事,不能理性思考、判断、决定。缺乏经济意识,在生活中就会无视浪费,凡事不去进行成本核算,过分追求面子上的好看。缺乏科学素养,没有阅读科普读物的习惯,对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穷根究底的精神,慢慢就会形成盲信别人、缺乏主见,相信迷信的思维模式。缺乏社会观念的人就会具有典型的小农意识或小市民心态。这样的人,得到好处沾沾自喜,失去利益狠天骂地;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坑损别人或集体的重大利益,在失去些微利益时也会以故意损坏公共财产求得心理安慰;与人合作投机取巧总想占便宜,在单位工作只求得到额外的灰色收入;从社会公益事业中得到最大的便宜方肯罢休,在捐款或义务劳动等公益行动中又以脱逃为能事。这样的人越多,社会优良秩序越难以形成,普通有良心的公民的权益就越难以保障。以此衡量,我国多数人还处于无文无化的状态。 第二种形态:化而不文。也就是有些人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但又不具备内在全面的修养和良好的言行表现。化而不文的人坐拥丰厚的财富,周围有相当一部分人靠他的威势及他的财富生活,他们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但这些人有不少既无学识修养,又无科学思想;价值标准模糊,情趣爱好低俗;满嘴粗言秽语,行为放荡不羁;场面上道貌岸然,装腔作势,人模狗样,私下里蝇营狗苟,吃喝嫖赌,为虎作伥。他的影响力越大、越持久,影响面越宽产生的消极作用就越严重。 第三种形态:文而不化。一个人只凭所拥有的“文”还不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人,还无法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因为他的“文”是否贯穿于他的社会生活的全部时空还是未知数,他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是未知数。文而不化者,他本人有学识,有思想,有品位。但他只图洁身自好,孤芳自赏,既不去为师从教,也不去身体力行。有人需要他,他清高自守,扭捏作态,推三阻四;人们敬而远之,他又牢骚满腹,抱怨沧海遗珠,怀才不遇。这样的人拥百才而无一用,整个一朽文腐儒,他的影响力和影响面十分有限。 第四形态:有文有化。极少数社会精英,他们学识渊博,修养深厚,品行高尚,堪为楷模,这些就是既文且化的人,只可惜他们不过是凤毛麟角。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当然不乏社会精英,他们不论学识还是品格,不论创新能力还是承担责任的勇气,不论日常行为举止还是关键时的献身精神,都是无可挑剔的。他们关心社稷,心忧天下,放眼长远,谋划未来,始终把自己置于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利益之下,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甘于奉献,矢志不渝。这样的精英越多,社会发展的必然越快也越好,这样的人物在各行各业都居于领袖地位的话,我们的社会还会有更大的飞跃发展。 可悲的是,我们的公民文化水平呈现出的还不是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状态。主要是无文无化的民众仍然占据相当的比例,也与化而不文者在社会角色中占据不少有影响的席位不无关系。若深究历史根源,主要有六方面的原因:历代潜心修识的纯粹文人多是依附各种势力寄生,缺乏独立于世的基础;清末以后百年,社会秩序混乱,文人修识空洞无实,社会地位逐渐滑坡难成气候;军阀混战以来,强势群体耀武扬威,轮统天下,影响造就了恶劣的轻文弃学的社会风气;社会公平竞争环境始终未能很好构建,单纯凭修行很难行世,文人的强势地位难以确立;当代文化教育传统、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未能得到根本扭转,民众的科学、法制素养淡薄;公权力没有成为民众便捷地维护公众利益的工具,对有负面影响的人缺乏及时的约束和修正能力。 由于以上原因,社会精英与有着绝对影响力和影响面的强势地位得不到更大层面的统一,才使得我们的文化的辐射面收窄,才使得我们的社会曾一度出现“海水倒灌” 式文化衰态,才使得我们的意识形态很难融入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形态中。也正是因为知识分子很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附庸状态,难以占据主流媒体的篇幅,不能主导社会潮流。而有不少处于强势地位的人们又不愿“纡尊降贵”,内化修识,外显儒雅,才导致很多所谓的社会“名流”屡屡爆料,丑态百出,倒成了社会新闻的重头戏。 中国人的文化状态(原稿) 作者:张卫春,02-11-2012,sxdttzzwe@163.com 仔细观察我国公民的文化状态,大概有四种情形:无文五化,化而不文,文而不化,有文有化。具体来讲就是:现在的中国,多数人还处于无文无化的状态,因为很多人还没有完整的读过高中以上的课程,有很多即使读过高中以上甚至大学的课程的人,说起学识不过是些片言只语,残缺不全;说起影响,微不足道,连身边的人也没有一点影响力。有些人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但又不具备内在全面的修养和良好的言行表现,这就是化而不文。一个人只凭所拥有的“文”还不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人,这就是文而不化,因为他的文是否贯穿于他的社会生活的全部时空还是未知数,他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是未知数。我们有极少数社会精英,他们学识渊博,修养深厚,品行高尚,堪为楷模,这些就是既文且化的人,只可惜他们不过是凤毛麟角。 冬之孕 04-10-2012 多少年来,北方冬季的大地给我的感觉只是单调,而冬季生活的单一给我的单调更增加了这种单调感。室外到处是刺眼的茫茫雪景或满眼的枯黄萧冷,室内满鼻子都是大人烟斗和煤炉的烟熏。这种单调无聊,漫长得让少年躁动不安的心生出的只有无奈和无尽头的等待,甚至无奈到连想法都不曾萌发。 这时的我,不由地想起母亲,猜测母亲生育我们姐妹五个时曾经经受到的那种痛苦;想到妻子,想到妻子生育孩子时的那种刻骨铭心的艰难。他们为儿女遭受痛苦和艰难时一定也是幸福的,就像这位孕妇一样,虽经历长期的煎熬却全然没有萎靡颓废的神色。尤其是哺育、抚养儿女的过程中,一饭一水,一针一线;一次又一次痛儿女所痛,急儿女所急;一次又一次的委屈,一次又一次的遭骂。这该是多么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她们没有无奈,只有早起晚睡的忙碌;她们没有无聊,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她们没有失去个性欲求的失意,只有对儿女美好未来的期盼。不是儿女的拖累,她们中的很多,完全可以在娱乐中幸福;不是儿女的消耗,她们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夙愿。现在她们在事业上一无所成,只有健康活泼的儿女是她们唯一作品,她们早已忘记自己曾经的梦想,早已忘记曾有过的兴趣爱好。她们何曾怨恨,何曾懊悔。天下哪一位母亲不是如此? 想一想,每个人的一生,最初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学习积累,何尝不是另一种孕育?想一想很多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一件不需要经过长期考查、论证、实验等的孕育过程? 想到这些,我停车远望,田卯山梁被白雪严严实实覆盖着,显得素净平和。大地安然静默,仿佛在等待着什么。突然,太阳破云而出,阳光照耀的大地,一片辉煌。尤其是山卯在阳光辉映下呈现一片粉红,恰似那位孕妇的骄傲的肤色,我在刺眼的、灿烂的雪景中仿佛看到了一年中最美的颜色! ----------------------------------------------------------------------------------------------------------------------------------- ------------------------------------------------------------------------------------------------------------------------------------- 问卷 作者:张卫春,02-05-2012,sxdttzzwe@163.com 年老师工作十分认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天起早晚睡,毫无怨言。年老师也十分注重教学成绩,可她的学生成绩却很一般,几乎没有一届明显超过同年级的其他班,所以每带一届学生,她都要进行问卷调查,让同学们给她提意见。可每届学生提上的意见都是对她的溢美之词。她觉得可能说的是真心话,就更加勤奋刻苦,认真严谨。但是上课时她发现同学们有很多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甚至昏昏欲睡。她就非常纳闷,又专门针对上课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下课后,她急于了解情况,很快一张一张地翻看,不是赞美就是歌颂,又是一头雾水。最后她发现有一份比较特别,用很厚的纸层层包裹着,还用胶带纸封着。年老师怀着十分好奇,一层一层地,费了好大一会工夫才完全打开纸包,在最里边的一页写着四个字,清楚而有力:全在纸中。 进错门 郑道和尚海晏是某县城一所高中的同班同学。郑道来自偏僻小山村,祖祖辈辈都以种地为生。他体形中等,猾猾的表情,总有些不太大方的举止。2003年,他凭作弊考入这所学校。尚海晏来自城市,长得秀颀大方,又能歌会唱,是全班男生共同心仪的情人。 两人前后座。他经常借她的歌曲笔记本看,每次拿在手里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她借给他歌本时,常会随口说一句:“我要是有个MP4,就不用费劲抄歌了。” 这句话嵌在他心里。“我要买一个MP4”成了他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结。他进好多商店看过,最便宜的MP4也要900多元。他知道,父母是不会支持他买这个的。上次拿的学费和伙食费还是向邻居借来500元凑够的。可他还是在回家时悄悄跟母亲说了,当然理由是帮助学英语,或下载数理化疑难题。母亲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在夜深人静孩子们睡着后,母亲又悄悄地跟父亲说了这事,被父亲数落一顿,才做出拒绝的决定。来校的路上,他怏怏的,沉重的心思压得他很难像别的同学那样叽叽喳喳说个没完。 我一定要得到一个MP4!他咬咬牙,脸上渗出一种很特殊的表情。 有一天,他借口头疼跟班主任请了假。趁清洁工进出的间隙,他溜进女生宿舍楼,恰好二楼没人,他随便踅进一间,撬开几个铁衣柜。 今冬无雪 又是一个无雪的冬季,就像酷夏无雨,秋季无获,春季无花的江南,会给有情趣的人增加多少索然无味日子。北国冬季的雪景那是一幅怎样的壮锦,一张絮被便覆盖四野,仅此一色却绚烂至极。尤为迷人的是纷纷扬扬漫天大雪时,置身其中如诗如乐,似梦似幻,如入仙界,扑朔迷离。那是任何地方的任何天气都无与伦比的。在北方人眼里,风沙相伴近半年,酷暑秋阳又半年,多的是糙粝粗犷,缺的是轻柔细腻,而雪花这个尤物恰在悠闲无聊时翩然降临,给北方的山野、沙尘、单调增添了多少妩媚、轻灵、丰厚?在南国人的心中,仿佛一位威猛壮实的大汉偶尔流露的柔情会倾倒无数佳丽一样,北国的雪花遍野最能让他们离开眷恋的四时如锦的江南水乡。 远离古城 作者:张卫春,01-09-2012,sxdttzzwe@163.com
中国的古都很多,中国的古城更多。小城的人依旧,小城的路依旧,小城的山依旧,小城的水依旧,原本就一直清静悠闲的小城,怎么忽地来了数不清的人?这么多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陌生人,从四面八方匆匆赶来,像是约定赴会,又像是被什么吸引。有的甚至是外国人。这令小城里的老人们茫然不知所措。“八斤”“九斤”老太们还想到是不是有仗要打,把大城市的有钱人赶到了乡下。 这样的百万大奖更好(原稿) 作者:张卫春,01-09-2012,xdttzzwe@163.com
要是中个特等奖该多好!我想不光我想要,其他有这个想法的同志也应该不少,不然彩票销售点的老客户不会那么多,我国百姓的经济能力和普济意识还没到这个境界呀。 可这样的想法曾经是那么地占据着我的几乎全部的大脑。不是我太想发财,是我太需要财了。刚上班时两个人的工资不足300元,而那会儿已经是九十年代,两个教书匠的年薪等同于一头母猪给主人带来的利润。可这些钱除了基本生活花销外几乎月月有赤字。最困难时,家里没面了,自己向面店赊了一代面粉,本来等开资后是能还上的。可那年月到处都有推迟开资的风气,象瘟疫一样传播的很快也很广。这可愁杀人。好不容易跟出纳借了一百元,可更当紧的孩子的奶粉不能断了顿。我们上班一走好长时间,不给准备多些,到时让没有收入的老人怎么办。还不了面粉钱,一拖就是三个多月,人家因为36元钱几次都变了脸,可自己只能陪好话陪笑脸。这件事到现在都像发生在昨日。后来,因为别的种种原因——为了多赚些钱,跟人搞起了第二职业——落下4万多的债。而自己的收入除去用度是无法节余的。那种背债、躲债、挪债、偿债的日子里,钱财是什么,没体验过的人也能理解。 买彩票的经历中,发财的欲念和盘算中奖以后花钱的种种想法现在想起来是多么幼稚可笑。听说谁中奖并且中的是大奖的那种羡慕已经超过嫉妒。对那些富翁的看法就不用言语了。 二十年过去了,如今家里基本问题都解决了——当然是因为工资涨高后这一两年才实现的——才觉得企图发猛财的欲望不再强烈了,但仍然存在。忽然有一天,有人问起我家一年的收入,掐指一算,两口子一年几乎能收入10万元!起初还不敢相信,细细再算,就是这么多。我的老天爷!我的社会主义的好中国!你能让教师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元,你一定是在糊涂时填错表了,把想给别人的钱给了我们了吧? 在一段时期,我曾很是骄傲,在朋友面前也敢于抬头说话了,同学的聚会也敢参加了,买衣服什么的也敢说自己是教书匠了。在一次公众场合,听人们谈论收入时,才知道很多人的收入在我家之上,甚至他们多是一些最多高中毕业的。我的那点可怜的骄傲又丢了。 近几天看一部电视大片《经纬天地》,戏中顺儿跟尚达志的几句话触动我的发财的神经。顺儿说,你是我从小就喜欢就想嫁的男人,我为什么要生你的气,既然我已经嫁给你了,我就应该高兴才对。多么执著、豁达的人性啊! 我曾经是那样企盼拥有几百万,可现在不是有了么?虽然它还不是我账号的已然的数据,但我每个月能从中支取的数额就等同于已经有几百万的人每月支取的,我还在做那永远是梦的梦干什么呢?我这样慢慢取用,享受这个挣钱、花钱的过程,恐怕只有几百万而没有其它收入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吧。再说我的寿命越长,这种享受带来的愉悦就越多,我让这种感觉发酵,变成一种浓醇的人生成果,那可是一夜暴富者永远体会不到的啊! 斯诺克的游戏人生 作者:张卫春,01-09-2012,xdttzzwe@163.com
我是听说了丁俊晖以后才关注斯诺克的,看了他的几场比赛后,逐渐看出点儿道道了,慢慢的竟然有了手痒痒的感觉。无奈一无闲钱二无时间三无场所,从未上过手。后来在网上发现了这种游戏,玩着玩着就有了放不开的感觉,之后竟成瘾着迷到每天必玩几局才能睡着的地步。 起初,关注的往往是得分,失球时多是因给别人加上去的分数而惋惜,而不是打出臭球的自责。本该得的分却没得到,自己没得到却给人家加了分,自己没把握的球总想进反而给别人提供了有利条件,能做斯诺克却没去做最后帮了对手,尤其是明明该打红球却打了彩球等等,都会后悔不迭。看着自己的负分数的绝对值越来越大,真会后悔的夜不能眠。 后来,负数由几十几百到几千甚至近万时,也就不太在乎分数了,逐渐开始关注对手的打法。人家如何设置力度,如何设置旋转方向,如何击球停球,如何选择先后等等,从中学到了不少技巧。但有时又发现自己判断、选择、设置都对,但击球的效果却大打折扣,知道这是熟练程度的问题。这样慢慢地由关注分值变成更关注细节过程了,当与比自己分值高的选手打球时赢了球时,那种兴奋和喜悦溢满全身难以自已的感觉真是舒服。后来又发现赢球率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就更仔细考虑每个对手的打法和自己每次击球的各种要素了。 有一天,我正在玩斯诺克时,妻子让我帮忙,我口里答应着却没动身,招来一番责怪:玩还那么专心,有什么用?!这倒是点醒我了,我纯粹是在玩吗?从此,我在玩的时候总在琢磨其中的一些道理。这一琢磨,我才发现,斯诺克运动中体现的哲理内涵真是难以穷尽,但我初步总结有以下几点:高雅、细腻、多变、沉静,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高雅、细腻、多变是与其它台球相比,不论花式台球、九球台球还是其它台球,在这两方面都无法与斯诺克相比。光从洞口大小就能够知道斯诺克的精准度,再从球数的排列组合就可知道它的多变性,至于高雅,一看比赛时球员和观众的表现就清楚了。但更可琢磨的是击球时,高手停球游刃有余与自己全然不知实在值得深思。我想起《论语》里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也想起卖油翁中熟能生巧和《庖丁解牛》中游刃有余的寓意,觉得其中可以给我们启迪的东西太多了。 沉静是我在玩游戏时发现的。说实在的我起初只知道斯诺克(snooken)的大概意思是防守,也只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技巧手段而已。但后来发现这不光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策略,甚至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哲学。不是吗?其他球类竞技项目的胜负多是取决于瞬间反应的灵敏度和精准度,而台球尤其斯诺克却更给人以冷静思考的空间,这本身就是极具包容性的大智慧。这种庸容大度的风范给人的是怎样的想象空间?拥有这样风范需要多么深厚的修养和积淀?而现代人特别是在经济实力凶猛增长过程中过多产生浮夸心理和浮躁情绪的人们不是最缺少这样的东西吗? 教师节随感(原稿) 作者:张卫春,01-09-2012,xdttzzwe@163.com
逛商场或交际应酬是我最头疼的事情。一来是因为平时上课上自习落下腰酸腿疼的顽疾,但更主要的是最怕有人认出我是教师。多次就因为在买东西打价时被人贬称为“老师”而发火,有时回以“你还当不上老师”,有时回以“老师怎么了?”,有时回以“老师老实好让你们捉大头是不是?”。但不论怎么回敬,心里都很别扭,最后落得什么也买不到,枉受一肚子气。妻子多次劝我忍忍算了。我也曾豪放过,既不打价也不找零。但还是会得到“谁说老师毛气'”的非故意讥讽,这样被“老师”,还是很不舒服,且觉得有了更难以捉摸的含意。多次想算了吧,被“老师”的又不是我一个,我也没有做过对不起老师这一称谓的言行,可我看到那见了当官的、富翁、社会老大而高扬的眉毛、谄媚的嘴脸,实在难有无动于衷的涵养。因为被“老师”惯了,老师们自己也常常互相“老师”了。看来多数老师是有这样的“涵养”的。只有极个别的怕连我的涵养都没有。有一次遇到一体形魁梧的同行被“老师”后,破口大骂:“老师T你妈你同样叫爹!”听了以后着实解气。可又想:如果老师都这样,恐怕更要被“老师”了。 老师本来是受尊敬的称谓。艺人和匠人拜师后称师傅那是多么恭敬的,老师显然又高出一格。可到了现在,怎么就成了某些人的贬义词了?这当然与我们同行的某些行为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有关系。社会上流传的“老师买药片挑大的”,“十等公民是园丁鱿鱼海参分不清”,“黑狗白狼眼镜蛇”等都说明先前老师的清苦和后来给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再追溯到以前,落魄文人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更难以辩驳了。《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等不就是典型吗?严监生之流确实过分,但也不仅中国的儒林有这样的,中外的商人也大有人在,“拔一毛可利天下而不为”的、阿巴贡、葛朗台之流就是典型。孔乙己之类应另当别论,穷困潦倒的他们如何能大方得起来?而中国文人成为富豪的实在寥寥,多数时代、多数人就是一辈子处于穷困潦倒中,这应该是国度、民族、社会的耻辱!孔子这样的大圣人尚且被贬称为“孔老二”,自己文德浅薄被“老师”就该理所当然了,以后我就心安理得地接受“老师”吧。 可每逢教师节,社会上人们吵吵嚷嚷的,这个送给班主任多少,那个给了多少钱让班主任把孩子从后边调到前边了,某局长给了多少名酒名烟,某老板给每位老师每人3000元,王家的孩子花了15万进了名校,李家的孩子花了两万进了实验班,某副县长和教育局长的孩子去谁的班后这个班比同年级其他班人数少20人,等等,不一而足。还有,有的老师嫌弃班里少数几个农家的孩子在教师节只给了老师点廉价物品而当场挖苦,有的老师经常让班里的学生到指定的书店文具店买东西,有的班主任把不给钱的学生从前边调到后边,有的老师让家长给提供方便或开口索要物资甚至向家长借钱。所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已经或仍在发生的事情,难怪社会上“老师”教师的声音缕缕不绝。 有些同行感言,是老师收入少,我不能苟同。因为有些官员、警察、医生、法官收入很高还会吃拿卡要,变本加厉,变着花样地巧取豪夺。也有的说好老师少好学校少好领导少导致资源紧缺抢手。可这种现象在拥有优质师资的私立学校为什么不存在? 那么人们热议教育,痛恨时下教育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人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学校的好老师班里,可送去了是不是就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呢?这恐怕才是人们抱怨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是这样呢?这与家长的需求有关,与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与教育的目的和对待学生的态度有关。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有几个家长把追求孩子快乐当做目的?有几个学校和老师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做头等大事对待?孩子高兴不高兴不管,家长高兴了老师就觉得做好了。孩子有没有养成好习惯,有没有形成凡事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没有真正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不是当下我们教育的头等大事?在很多学校几乎是与此完全背道而驰的。许多所谓的好学校把学生当做鸭子,用填鸭子的做法对待每一个学生,全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许多学校觉得生源差,就干脆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因材施教。而多数学校优先考虑的是收入是否增加了,许多老师优先考虑的是自己能得到多少外块!这样的教育不遭致唾骂,这样的教师不遭致挖苦那是不可能的! 夜的遐想 作者:张卫春,01-09-2012,xdttzzwe@163.com
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人几乎都有几张甚或几十张面孔去应对白日里大大小小与已有关与已无关的事情,即使是耿介的学者。为了不至于丢失最美好的那份情感,我常常在独处时整理自己的感情和思绪,以永久地收藏。而几乎每天夜间10点才下班的我恰好可以独享夜空,呼吸自由的新鲜,回家以后也可以独处一室、静默沉思或驰骋想象。 每晚夜归之时,抖落疲惫的灰尘,独步自由的天空,可以尽情舒展自己的身心,因此夜空的所有对我都是美好的。且不说时而明丽时而朦胧的月色,也不说瞌睡的或调皮的星星,就是完全漆黑的那种凝望,甚至月黑风高,寒紧风厉,我也没感觉到它的狰狞。因为这纯由自然,没有隐藏在深处、难以揣测的用心。不像白天里面对形形色色的脸孔,表面上看得清清楚楚,实际上很多如无底深渊。因而走夜路便成了我的特长:什么地方顺直,什么地方拐弯,什么地方平正,什么地方坎坷,不必苦心孤诣地应对,全凭肌肉的记忆就可应付。这就像运动员比赛凭的是经验和反应,全然不像在政治漩涡中即使你有十八个感官也还有无法应对的可能。但是有一次妻子一再叮咛拿上手电筒照雨夜的路,我却着着实实睁眼迈进了水坑,那是受了光线反射的迷惑。 春姑娘 作者:张卫春,01-09-2012,xdttzzwe@163.com
春姑娘轻盈的脚步是残雪上冰凌的脆响,太阳公公冬日里慵懒苍白的脸庞现出的红晕告诉人们春姑娘快要露脸,我奇怪这自然精灵给万物以昭示,人类却难以看见,但冰河欢悦起来,汩汩着冒出冰层,鸟儿也从庭院四周飞远,追寻春姑娘的足迹,顺便带走了我的希望。 就像美人走进雄性勃发的粗野世界所能引起的骚动一样,春姑娘的现身,很快引起自然界粗犷的雄性发作。先是阵阵劲风呜呜不止,继而剽悍的雄风撕搅在一起,象发怒的斗牛到处乱撞,象雄狮争抢王位的厮杀,腾起的灰尘、纸片搅扰着人们和我对春的企盼。乡村里原本在暖阳地闲聊的男女老少只得又局促回屋内,闷睡,抽烟,有的干脆准备在赌博饮酒中消沉。 而我仍在牵挂着,春姑娘何以蔽体?躲起来了吗?我只能象懦弱的书生面对强悍的流氓糟践可爱的心上人一样束手无策。多想请她也坐在自己小屋的炕上,可残喘的火炉能烘暖她的躯体吗?又怕刚打开屋门,未等春姑娘进来,那些强盗早已占满了全屋,哪有她的立足之地。我就这样成天忧虑着,直到看见一天晚上天边扯起多彩的云霞,我才稍息自己的顾虑,确认春姑娘一定还在,因为那晚霞一定是她准备的锦衾和彩帐! 原本想明天一定能尽睹芳颜,可除了太阳公公偶尔露露脸,还是无法找到她的形迹,我觉得盼春的焦虑比冬天的寂寞更加沉重。雄性厮杀终归有停息的间隙,这片刻的停息让我觉得他就在身边。当留意到墙角暖阳处有细细尖尖的嫩草钻出地面时,你实在得佩服她的勤奋和坚强——既要对付野蛮粗暴的纠缠,还不忘播种绿色的希望。 跟绿色的希望同时出现的是更大更劲的风沙的肆虐,漫天狂舞,飞沙走石的掠夺肯定要夺走春姑娘了,恐怕连人们的希望也要一同掠走。面对这狂暴的恶势力,我象风中的烛焰,自身难保,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祷,狠狠诅咒!可怜的春姑娘这回怕是无力自护了。你的纤弱娇嫩怎能经得住这暴徒的摧残?自然界真的这般无情吗? 这样揪心的煎熬,让我觉得捱过一天比一整个冬季更要漫长。 夜里的梦稀里糊涂地散去,我的焦渴的眼睛从窗帘的一角竟然看到绵绵细雨?我心中的烦念和困惑顿然无存,我急速冲出屋门去感受那种温馨、惬意,饱吸那种通胸彻肺的清爽,看到春雨润酥的土地,我积久揪痛的心也被融酥了。 果农:秋天的记忆 作者:张卫春,01-09-2012,xdttzzwe@163.com
一条簇新的宽阔的省级干道旁,有一片果林,果林里,一家老小8口人吃住其中,早起晚睡,十分辛苦。冬春剪枝嫁接运肥,春季育肥浇水抗寒,夏季防虫害树疫浇水喷叶肥。每一颗树下,家中每一个人,都不知要留下多少次脚印。每一棵果树都承受着果农一家的多少血汗,寄托着果农大大小小的多少期冀。尽管尽心竭力精心培育,仍会有冻死、枯死、落花、落果、产低的情况发生。发生也就发生了,收入多则6、7万,少的年份只有2、3万,甚至绝收。去年一场春雪,冻死果树大半,使整片果园几乎遭到灭顶之灾,要完全恢复,至少要5年以上。 今年春节我不能回家 作者:张卫春,01-09-2012,xdttzzwe@163.com
亲爱的老婆:实在对不起,当你一天天翘首祈盼丈夫大包小裹地出现在村口时,当你每天和孩子们念叨着爸爸就要回来时,当你和咱爸咱妈掐算着就这几天就会回来时,我让你失望了;实在对不起,老婆,我知道你希望我给你买件衣服哪怕是一双袜子,你希望我给孩子买回很多好吃的哪怕只是一两根棒棒糖,你希望我揣着这半年来的血汗钱回到家里给你厚厚的沉沉的一沓,你希望我回家后就领着你和孩子们进城买好多好多东西,我让你失望了。实在对不起,老婆。我知道你接到这封信时,可能就要除夕,我知道你接到这封信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知道你接到这封信就会强忍着泪不让孩子们看到你的沮丧,我知道你得到这最不愿意得到的东西后,会揣着它走过怎样的村人的目光。可我实在没办法,只能说对不起。 实在对不起,老婆。也只有你能和我承担我的揪心碎骨的痛苦,我也只能和你说说这不知说了几千万遍的对不起。 你会说,别人能回来,为什么就你回不来!你会说,别人能算出工钱,为什么就你算不出!你会恨我窝囊,为我憋气,但你终究会理解我就会这样,因为你会说他是好人。 你会理解,我跟的包工头会首先作通我的工作,让我放弃领全薪的机会;你会想到,包工队有回不了家的就会有我。你可能已经料到但却极不情愿在别的女人面前流露这样的痛苦。但你终究会理解,你终究会想通,并且会把我想了却的心愿都一一做好安排。 你也知道,我痛恨这样的千里苦想,不能团聚。我也非常想在自家的炕上从除夕一直坐到看见新年的太阳,我何尝不想因看着自己孩子新年快乐而高兴,我何曾不去争取领到全薪从车站人群中穿过回到孩子老婆热炕头的家。但当老板把我叫出喝酒时,我就脸红语塞;当各地的民工堵着老板的车门不让他上车时,我就心软后退。我甚至在心底狠狠骂过老板:你口口声声说你不容易,可你的不容易是因为自己;你那里知道我们受苦人的不容易,我们的过不去却是因为你。你说没钱,你们一盒烟花掉庄户人一亩地的收成,你们一瓶酒,换我们全家一年的口粮。你们独享几百万有时享出来的是麻烦,可把钱都分出去,却能使几百家过的舒适。我们骂归骂,恨归恨,当他把1200元的预付悄悄塞给我时,我还能说什么?当他以双倍的工资请我给他看场子时,我又能说什么?可最后我还是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流露出太多的怨气,我还是在城市的万家灯火中独守孤凄,我还得在全城翘首烟火的璀璨中幽忧着睡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