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

选自《透视中国》

齐国人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古人晏子已经对中国水土了如指掌,以下三个事例为他的话做了诠释。

一个人在这里,他的创作可能被禁演,他可能被开除公职,他的住房可能被查封。而一旦他离开这里,则有可能建立不朽的业绩。高行健是一例。

高行健曾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中学,原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它曾是一所教会学校,由美国传教士创办。在那里他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著作。一九六二年,高行健从北京外国语学员法文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一九七五年,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一九八零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一九八七年他赴法国,隔年以政治难民的身分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纽里。孔子曰:良鸟择木而栖。

高行健的代表作有: 话剧《彼岸》,话剧《逃亡》,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他以这两部小说成为首位获得二千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其作如下评价:“ 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截至二零零九年已经有九位诺贝尔奖得主具有华人血统,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大陆中国无关,钱永健是其中之一。

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圣地牙哥加利福尼 亚大学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而零零八年,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两名科学家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分享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在接受大陆记者提问时,他回答:“我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我不是中國科學家。”的确,钱永健是幸运的,他出生在美国,是美国科学家。如果他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工作,或许他同那些平庸的学者不会有什么区别。

许多对中国大陆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大陆中国无关,钱学森是其中之一。

一九三五年九月,钱学森受惠于庚子款留学美国。三六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同年秋,入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冯卡门。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八月发表论文《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音速流》阐明压力修正公式。1944年美国国防部聘冯卡门为美国空军顾问,草拟未来20年美国太空研究的蓝图。冯卡门约钱学森到华盛顿参加他领导的国防部科学顾问小组。

1945年4月,美国国防部派遣以冯卡门为首,团员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调查组飞往德国,询问德国火箭科学家。钱学森参与询问德国火箭科学家包括沃纳-冯-布劳恩,鲁道夫赫曼。冯布劳恩应审查团的要求,写出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钱学森还参与视察隐蔽在不伦瑞克市郊松林中德军绝密的戈林空气动力学研究所和德国其他地方的风洞,撰写多份报告。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德国之行是他日后成名的基石。一九四九年,应聘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并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参与领导美国太空火箭的研究。

1949年10月后,钱学森向美国移民局提出了入籍归化的申请。要求加入美国国籍。在例行对申请人的调查中,FBI又从美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发现钱学森曾接触到过周恩来特使。于是驳回其入籍申请,并禁止其参加机密工作。联邦调查局指控他在入籍申请中故意否认隐瞒不报。司法部吊销他的机密工作许可并将他驱逐出境。

一九五五年被遣返返回大陆。以后参考苏联人的援助,凭借记忆,钱学森将从美国和德国得到的技术复制到中国。他被被誉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火箭、导弹及航天技术发展的主要奠基人。在返回中国后,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理论:亩产千斤,但是后来被证实那是荒谬的。有专家说,他既不曾带动革命,也未能创造新领域。他的长处在于复制,复制大师创造出来的东西。晚年钱学森极度郁闷,他知道他不是大师,只是一个工程师,一个高级工程师,一个善于复制的工程师,而所有这些以在美国的教育和经验为基础。没有这些,他可能是一个平庸的学者。但是他必须接受那些被给予的荣誉和称号,为了宣传。

审视以往可以断言:如果高行键继续留在中国,他不会写出杰作;如果钱永健出生在中国。也许他只是一普通的教授;如果钱学森不曾得到德国的技术,也许他留给人的记忆将是那句临死前的话: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不能产生大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里的教育和其社会环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的话仍耐人回味。

孔子学院的失败

美国国务院5月17日向附设孔子学院的各大学发出通告指出: 经初步审查认为,孔子学院没有满足相应的学术标准, 孔子学院必须申请美国认证,而在孔子学院教授中文的教师以J-1签证入境,违反了J-1签证持有者不得在公私立高中、初中及小学教书的规定,这些老师必须返回中国大陆,另行申请其他合适类别的签证。

J-1签证是一种非移民签证,供外国籍人士申请在美国作为交换学生、学者教书、工作和学习,以取得所谓的文化交流经验。申请者必须透过美国国务院核准的赞助机构提出申请,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资料,每个月美国境内有17万外国籍人士利用J-1签证停留在美国境内。

美国国务院在通告中说,虽然孔子学院教师是以教授、教师以及研究学者的身份到美国,但是他们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违反了J-1签证持有者不得在公私立高中、初中以及小学教书的规定。

孔子学院属大陆官方机构,教育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总部设在北京,境外孔子学院都是分支机构。截至2012年1月,全球有358所孔子学院、另有500个孔子课堂,分布在 105个国家和地区。 据“孔子学院”章程规定,学院的启动费全部由中方承担,也就是说,拿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到外国来办学,为外国人“送学上门”。 

外交部以及官方报纸对美国政府提出异议,共产党《人民日报》海外版25日发表评论表示:“喊停’孔子学院是不负责任的单方谬举。” 中国网民则普遍叫好,并对“孔子学院”所暴露出来的贪污腐败的政治制度提出强烈抨击。

中国教育经费长年严重不足的可悲状况。据中共官方发表的统计数据披露,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仅为2.8%, 远远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到中国的许许多多的乡村学校去看看,就会看到惨不忍睹的破败的现象:教师衣服肮脏,学生蓬头垢面,桌椅破破烂烂,校舍大多属于破房危房”。

有分析家指出,这些冒牌学院实际上就是汉语学校,相当于国内的培训机构!而这些老师都是红二代及亲属,打着教国学的名义骗取教育部的经费。为他们能长期留在美国从而获得绿卡。对此,许多中国网民表示愤慨,他们说:那些经费都是中国纳税人的血汗。

中国学生的认识误区 

中国当代文集第一期在线培训,主讲:涵石

文字整理:伊诺,2008

对于多数中国学生,求学是为了日后能在社会上求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可残酷的事实却是:即使经过十余年的书山苦旅后,仍然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究其原因是他们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国内教育阶段,留学准备阶段,国外留学时期)存在许多认识的误区。

在国内教育阶段的误区

以为人生不需要规划,其通病是:很多学生只是匆匆赶路,不先看清人生方向。 “先进了大学门再说”这句话常能从中国学生的口中听到。当走出大学校门后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由于对人生不进行规划,所以总像迷路的人一样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前方的路。人要在青年时期确定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然后以十年、三年、一年为期定分目标。如:一个美国青年想成为未来的总统,他的人生计划是:读一所名校的法律学位,加入支持的政党做义工,参选议员,竞选总统。由于社会的原因,中国青年成功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中国学生首先要看清未来的方向。

以为文理科是分立的,其通病是:学生知识单一,思考问题片面。很多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是文科生,数理化不好很正常;理科生认为:自己的中英文不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和很高的写作水平。而分析能力是通过对数理化的学习训练出来的,高超写作水平依靠的是深厚的文学功底。比如:一个工程师当需要别人为他的项目投资、洽谈合作伙伴、以及组织日常工作时都需要有很强的说服力,而这需要极强的写作功底的支撑。一个律师或是一个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需要具备极强的分析能力。所以全面的知识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误以为《春》,《藤野先生》等散文是优秀的文章,其通病是:思维混乱,表达时令外国人难以理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混乱反映出思维的混乱。而混乱的思维难以有创造和突破。当一个学者告诉一个学生《春》、《藤野先生》有问题,很多学生都难以置信。如果让这些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春》的中心思想,人们又都困惑了。有个中国教师曾告诉外国朋友,读中国课文要自己总结中心思想和段意时,他们感到惊讶。因为他们认为中心思想和段意是应该由作者清楚地写在文中。中国教师说:这是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其实,人类的大脑都乐于接受清晰明确的东西。又比如:一个人登门 拜访,你是喜欢他在简单寒暄后直抒来意,还是喜欢他说了半天也不知道其来意为何。写文章也是在帮助人们锤炼思维的过程。文章是为了交流,交流就要求明确, 而清晰明确的表达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准备留学阶段的误区

以为背单词时只记中文解释即可,其通病是:认识很多单词但不会使用。英语考试一般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测试。大多数中国学生最自信的是阅读部分。而在听、说、写方面成为多数中国学生的弱项。究其原因,是由于只背中文解释,缺少对单词的听读和英文解释的记忆。用正确的方法记忆单词是学好英文的开始。

错误地认为词汇宽就等同于庞大的词汇量,如果没有大量的词汇就无法进行交流。其实不然,事实证明即使是一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词汇量就足以完成英语生存环境下所要求的基本日常表达。我们用具体事例加以证明: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 特别英语节目SEPCIALENGLISH 的词汇含量只有一千五百个单词,也就是说一千五百个单词就已将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描述清楚。朗曼词典《LONGMAN DICTIONARY》中所有的单词解释也只用了两千个常用单词。这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目前的词汇量是足以应付日常口语表达的。在这里建议大家不要在短时间内背大量的单词,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口语表达更加重视的是一个人是否能够用已有的单词进行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进行交 流的能力。大量背单词往往只会让学生囫囵吞枣,对单词的用法不求甚解 。

以为说英语时存在口音不是大问题,其通病是:托福成绩难有突破,交流时存在障碍。很多学生在托福考试中遇到一个瓶颈,听、读、写都能达到25分以上的成绩,只是口语很难突破20分。由于发音不标准和外国人交流总是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想法。口音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单词读得不准确,二是语调的问题。而二者都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这需要对正确读音的反复模仿,直到一模一样。在练习中需要请专业的老师进行反复的矫正。纯正的口音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口语学习初级阶段认为,语音和口语是一样的,两者并无区别。其实不然,从严格定义上来讲语音是口语的基础,而口语是语音的延伸。发音不过关,口语就不会过关,口语不过关听力就一定不会过关,从而也会导致这个整个英语基石的坍塌。很多时候当你和对方进行口语表达时,对方却无法听懂你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主要原因就是说话者的语音和语调不过关。在口语学习的最初阶段要从音标发音开始练习,英语中的音标是语音的灵魂,正确掌握每个音节的发音对初学者将来能否正确有效的进行口语表达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初学者切不可盲目的认为自己发音还不错,脚踏实地的进行语音练习。纠正发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重视托福和GRE等留学考试,忽视个人陈述和推荐信的重要性,其通病是:很多中国学生与好学校失之交臂。 在考托福和GRE时,很多学生都会用大量的时间练习。当通过了所有考试,开始准备个人陈述和推荐信时,很多人只是花很短的时间匆匆了事。对个人陈述和推荐信的忽视是很多学生在留学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最终还是与美国名校擦肩而过的主要原因。因为,个人陈述和推荐信是学校最终决定是否录用一个学生和是否发放奖 学金的决战部分。在个人陈述中要写出:我和别人有何不同。为什么名校要录取我等。其实,仅这两个问题就能难住很多人。一些学生选择由中介代笔。事实上,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所以个人陈述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自己利用至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

把自己的优点不分主次地在各人陈述中列出,其结果是招生人员对你的整体印象的模糊。将本该由简历或推荐信突出的内容放在各人陈述中,这样不但造成信息的无效重复,同时弱化了各人陈述应起的作用。招生人员每天要读大量的申请资料,一般他们审查一个各人陈述的时间只有3分钟,那种长篇大论类的文章只能让人心生厌烦。只有那种简单有力与重点突出的的文章才能打动招生人员。各人陈述其实是个人的广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广告是那些简明而有力的。

很多中国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考SAT满分就可以进哈佛和耶鲁等名校,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哈佛今年有超过2,500申请人的SAT阅读分数达到800分满分,有超过3,300申请人的SAT数学分数达到800分满分,有超过3,300申请人的高中排名第一。今年哈佛只向 1,948名申请人发出了录取通知,也就是说,有超过500名SAT阅读满分和1,300名SAT数学满分的申请人将被哈佛拒之门外。以上的数据说明什么? 难道说明哈佛不喜欢满分的学生吗? 哈佛每年录取满分的学生也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哈佛肯定喜欢的学生,那就是哈佛喜欢优秀的学生,但是优秀的学生不只是我们所谓的满分的学生。很多中国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考SAT满分就可以进哈佛和耶鲁等名校,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美国的学校,尤其是常春藤和其他名校,他们更看重学生的能力和独特性,他们希望将来培养出的毕业生是人才而不是书呆子。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与众不同的能力,这样可以为校园文化增加新内容,为学校做出你的贡献。所以哈佛的这些数字给中国人再次提醒。

在国外留学时期的误区

以为到了美国就能学好英语,其通病是:在美国生活多年对英语仍不自信。很多人认为到了美国有语言环境就能学好英语。还有一些人以为在网上和外国人聊天可以提高英语。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人与外国人交流时仍 然存在问题。一些人在网上用英语聊天久了就会发现,遇到每个外国人说的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交流前会什么,交流很长时间后还是之前的那些内容。所以,英语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学不好的。

认为外国朋友少是语言问题,其通病是:到了国外仍然都是中国朋友。中国学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在异乡留学多年,英语水平似乎没有太大的提高,但是南方人学会了北方话,北方人说话时夹杂着南方腔。这是因为即便到了国外,外国朋友也不多,大多数时间还是和中国人在一起。即使在外国生活多年很,也难交到外国朋友,多数人认为是语言的问题,但真正的原因是价值观的差异,也就是判断事物对错标准不同,所以很难进行深入的讨论。几句话之后,双方就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了。

认为到了美国就了解美国,其通病是:对美国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所以难以融入美国社会。如果问一个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他会回答:“自由,民主。”问一个没有到过美国的人同样的问题,答案也如是。其实,多数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对美国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国内时认识,只是多了一些见闻和感受。对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都没有进行过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多数人到美国留学是渴望学习美国的技术。其实,技术只是一个方面,还有美国人做事的态度、价值观等。事实上,无论是技术还是文化,不在这个国家生活20年以上是学不到家的。

结论

错误的认识使得学生在面对学业、社会时都觉得艰难困惑。因为中国式的教育多是理论性的教学,而社会需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出来的人才。如果渴望在进入社会时,找到自己位置,必须利用课业以外的时间,至少对英语和思维进行训练。这两项的训练将使一个人受益终生。中国学生思维混乱,缺乏创造力,缺少价值观。这些是上述问题的症结,是由中国教育造成。如果您对这个结论持有异议或存在上述误区和问题。请看下面的文章:《测试你的思维》、《中国教育的弊端》。

中国教育体系三大弊端

中国当代文集第一期在线培训,主讲:涵石

文字整理:伊诺,2008

1905 年9月2日,清政府下诏: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与废除科举对应的是提倡西学。此后,中国经历了效法日德、崇拜英美和学习苏联、全面开放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改革实践。一百年过去了,在传统与社会的制约下,一个庞大的灌输式应试教育体系在中国形成,它以灌输知识为方法,以考试为目标。在这种教育下,学生多被认为高分低能,因为这种教育体系有三个弊端,它缺少对学生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它缺少对其创造力启发,以及缺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分低能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第一期少年班。后来各大院校争相效仿,到1985年全国出现12个少年班。许多被视为神童的孩子被选送到这里,接受天才教育。人们盼望着他们成为中国未来的科学家,但是三十过去了,这些神童并没有为盼望的人们带来任何春天的希望,只是再一次重复了一个古老的成语:揠苗助长。这种方式教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解决难题的技巧,但缺少分析思辨能力,他们即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创造力,他们高分低能。

通过题海战术,把知识高度浓缩,压出了一个大学生。在中国的初级教育中,对有天赋的孩子的智力开发是以促使孩子尽快地完成学习过程为目的。智力开发早的孩子,在早期的学习中比同龄孩子显示出优势。但是存在许多问题。少年班第一期的谢彦波是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小学五年级就直升高校。结果在美国留学期间,与获得诺贝尔奖的导师发生争执,没拿学位就回了国。少年班第一期的宁铂为了证明自己是神童,放弃了考研与出国。后来又连考三年托福,却终于未能如愿。

少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影响了他们的继续发展。事实上少年大学生通常都是和理化冒尖,文史哲却很单薄。相对而言,前者容易速成,后者却往往要依靠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与心理成熟度。如果文科不好,那么继续钻研理科问题上的分析和推论就会捉襟见肘。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脱钩。他们来的时候,各种奖状一叠一叠,都是全国数学竞赛的得奖证书,可是后来就是跟不上。中学的一些思维理解方式对他们来说太根深蒂固了。三十过去了,往日那些神童没有一个成为大家。 

缺乏对逻辑思维的训练

事情要一分二地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这些似是而非的语句常被中国人挂在嘴上。换句话说,中国学生一直是辨证有余而逻辑不足的。中国学生的文章如同疯言疯语,令人感到他们思维混乱。究其原因,中国的教材充满了逻辑混乱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春],鲁迅的[藤野先生]等等。

朱自清的[春]被作为经典文章列入中文教材,这篇文字有很多问题: 格式,语句,脉络等都不够成熟。朱的原文层次混乱,很多地方语言习惯,过于口语话,朱只是在堆砌景物。

格式是一种规则,科学的目的就是寻求自然的规则,技术是应用这种规则。人类的文明就是建立在某种规则之上,比如国家的宪法,社会的习俗。交通规则等。其实宇宙就是一个有序的体系,包括我们人类。历时千年的科举考试和西方的托福考试都是依照某种规则进行。文章是用来交流和表达,当然需要规则和格式。

用简洁的语句表达明确的思想,任何多余的词语都会造成表达的混乱。在朱的原文中,大量使用重叠形容词,如[嫩嫩的,绿绿的,软软的,稀稀疏疏,密密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舒活舒活,抖擞抖擞.......] 
脉络是指:依照某种顺序,对景物或者事物的描述与分析。这符合正常人的感觉,人们不喜欢混乱或者无序,这正是通常意义的和谐。在朱的[春]里被描述的景物杂乱无章地堆砌,缺少条理,令人烦躁。客观而论,朱的[春]象是一篇随意的图抹,而不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为教学范文,实在是误人子弟。

鲁迅的[藤野先生]也是一篇格式,语句,脉络等都不够成熟的文章。直到今天,中国的语文教师还在争论:这篇文章是散文还是小说。其实鲁迅自己也不清楚。

正象艺术可以映射出一个民族的某特性,泼墨大写意可以映射出中国人的某种天性。泼墨大写意是一种传统中国画,忽略细节而强调神似。画面中的任何物像都没有边界,模糊朦胧。一个墨点可以是人的眼睛,几条波折线可以是山川与河流,中国人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对事物精确的描述,做事粗糙,缺少品质,永远漂浮在是与不是之间。

创造力不是知识和技能 

中国教育者误认为:创造力是一种技能,就象可以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教育者也可以将创造性传授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因此,中国教育体系逐步演变成一种以灌输知识和训练考试技能为目的应试教育体系。在这种体系之下,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独立的人格,缺少创造力。事实上创造性或创造力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启发,鼓励,强化培养出来的。

技能和创造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被中国教育者混淆了。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比如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创就是超越常规,造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和事物等。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素:打破常规,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凡是能传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比如,许多中国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考试技巧或者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复制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训练与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中国,教育与训练混淆了。在传统意义上,教的概念是传道,授业,解惑。换句话说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因此只要传给对方即达到目的。被教育者对传授的内容,可接受也可不接受。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重复使用某种特长或技能。训练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一定的模式让受训者重复地练以达到预期的要求。二是未明确规定或限制受训的对象必须是人,被训练者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

训练的形式与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受训者对此是没有选择的,必须接受。这本来是教与训练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由于中国的传统,使得教变成了训练。教并非点到为止,而是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所教的内容。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被教的对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成为被训练的狗。

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质,它受人体菏尔蒙素,营养,睡眠,等因素影响,它是不能传递的。创造性像一粒种子它需要被识别,被鼓励,被强化。每个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优秀的教育者在于善于发现那些那些创造力的种子。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回答。 

对创造性的培养

中国教育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所谓初级阶段打基础,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吸收知识,二是开发智力。所谓高级阶段做学问,就是要用自己的创造力来做研究。许多中国人为:中国的初等教育很棒,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对创造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要连续,即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环境的持续性,要从幼年开始。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它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没有意志去超越常规的人。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一个独立性非常强的的人,必须是一个有百折不挠之毅力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所以说,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误区!

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 如果在初级阶段只做应试教育式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将难以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 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始终的核心。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初级教育,我们会发现两者在提供给学生的环境 上,各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人说:中国的初级教育就似往那超大车箱里尽可能多地添加重物。而美国的做法则更像是不大考虑载重量,而是让车子顺其自然地往前跑,并时刻注意给油箱加油,让车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

虽然中国同龄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比美国孩子扎实,但是在独立性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由三个误解所引:其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影响了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二, 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智力包括记忆力、想像力、观察力、思考力等等。虽然吸收知识可以锻炼记忆力,丰富想像力,提高观察力,增强思考力。但 是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过程,比如,需要适当营养,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需要正常的社会化,等等。这些需要都绝不是吸收知识可以完全替代的。 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其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

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发现两者不同。中国教育是授人以鱼,灌输书本知识,教人读死书。美国教育是授人以渔,培养人的能力,教人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独立动手的能力,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因此,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以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

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一般的认识是,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也非人人有之。独立研究,应待有丰厚的基础知识以后,并在研究能力逐渐完善后才能进行。因此,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如果考上研究生,那才开始研究。四年本科,基本是没有研究的,也只是在快毕业时,才有资格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研究。

美国的研究报告(不管是大学的还是小学的),主要由三个基本因素组成:收集材料,研究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提出问题: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最后一个环节是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如果说小学侧重的是对孩子收集材料、独立提问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学,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则成为培养的重点。

美国的专业学术论文都具有一个特定的格式。开篇通常是介绍,讲些研究背景之类的东西,然后是研究的假设论点,即研究中想证明或反对的论点。跟着是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再接着就是研究中得到的新信息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统计分析。最后是结论段,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国出版的学术刊物,篇篇如此。

在研究与总结中,学生会不断地悟出不少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的美国教育为孩子独立研究和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不仅是天赋教育这样做,其他的一般教育也十分讲究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独立研究和独立动手能力。 

中国教育管理体系 

欲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只要浏览这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和管理者的资历,就足以管中窥豹,有个青年说:原以为中国教育部领导肯定是精英,结果是这样!下面是一些数据,它们很有说服力: 

陈希: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十六届,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男,1953年9月生,福建莆田人,1978年11月入党,1970年12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物化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

1970.12-1975.09 福州大学机械厂工人
1975.09-1979.04 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 (工农兵学员)
1979.04-1979.09 福州大学化工系教师
1990.12-1992.01 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1992.01-1993.08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党委副书记
1993.08-1995.09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1995.09-2002.02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工会主席
2002.02-现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2008.11-现今,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章新胜: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男,1948年11月生,江苏沭阳人,1979年6月入党。

1964-1969年 解放军张家口技术工程学院学员,解放军无线电技术学校师资训练班学员
1969-1974年 南京无线电厂(熊猫电子集团)工人,南京无线电厂工人,总工办公室干部
1974-1977年 杭州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
1977-1980年 江苏省外办国旅南京分社英语翻译
1980-1981年 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学访问学者 (公费游学)
1981-1986年 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南京金陵饭店党委书记
1997-2000年 公费美国哈佛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公费游学)
2000-2001年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赵沁平: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男,1948年4月生,山西介休人,1973年10月入党,1970年4月参加工作

1970-1972年 山西太原无线电元件厂工人
1972-1975年 山西太原工学院学习 (工农兵学员)
1978-1981年 太原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
1981-1984年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系教师,系主任助理
1984-1986年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
1986-1989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1989-1994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教授
1994-1995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1995-1996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1996-2001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陈小娅: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教育部总督学。陈小娅,女,1953年3月生,湖北沙市人,1974年12月入党,1970年2月参加工作。

1970-1972年 湖北省电信器材厂工人
1972-1975年 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系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学习
1975-1986年 华中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教师
1986-1993年 国家教委教师管理办公室职称处副处长,直属高校工作司师资处处长。
2004-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其间:2005年任教育部总督学)

李卫红: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李卫红,女,1955年3月生,河北新乐人。

1970-1973年 山西大同红旗水泥厂工人
1986-1989年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2002-2005年 教育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
¡2005-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杨周复: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杨周复,男,1948年12月生,上海市人。

1968-1978年 北京矿务局木城涧煤矿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财会专业学习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办公室秘书,党支部书记
1984-1994年 中国人民大学财务处副处长,处长,副总会计师兼处长
1994-1997年 国家教委财务司副司长
1997-2007年 国家教委,教育部财务司司长
2007-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规划未来是成功的开始

中国当代文集第一期在线培训,主讲:涵石

文字整理:伊诺,2008

涵石说:智慧的人在努力寻求巨人的肩膀,而聪明的孩子却往往一事无成。规划是成功的开始,训练是及至完美的过程。下面是同他的一些对话,写在这里,与所有为实践梦想与寻求光明的朋友共享。

我们需要一面镜子

[伊诺 问] 我很快就要毕业了,渴望到美国大学继续深造,但我对申请、留学生活、毕业后的未来有很多困惑,您认为什么是我最好的选择呢?

[涵石 答] 中国的教育使人丧失自我,所以如果有条件,休息一段时间,彻底放松,然后问自己:什么是我的梦想,什么是我的特长。人需要反思,象佛徒面壁而顿悟!

[伊诺 问] 在这期间,我想读一些书。你能否为我推荐几我必须要读的本书。

[涵石 答] 当然!我以为,有三本书是你应该读的,也是所有中国人应该读的。可惜,中国人没有读,或者没有读懂,从晚清算起。

[伊诺 问] 是哪几本?

[涵石 答] 第一本是:<<中国人的性格>>,作者 [美]亚瑟.亨.史密斯。这是一部描述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基本特性书。作者观察的细致准确。出版于清末,几种文字发行,在日本也有,鲁迅就是看完这部书后,写了一些关于中国社会的文章。当然鲁迅不如史密斯。第二本是:<<在華五十年>>(Fifty Years in China),作者: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第三本是:<<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作者: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

[伊诺 问] 为什么要读这三本书?

[涵石 答] 如果没有镜子,没有人能看清自己的脸。同理,如果不借助镜子,中国人也不能认清自己的本性。这如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三本书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从其中,你可以看到中国的过去,也可以看出他的未来。不过它会使人感到莫大的悲哀。过去的一个半世纪是数千中国的缩影,回顾与反思这百年的动荡肯定不是一个轻松和愉乐的过程,但它肯定是开启未来的起点。没有记忆,或者没有对昨天反思的民族,肯定不会是伟大的民族。 

[伊诺 问] 这同我个人有什么关系?

[涵石 答] 当然。社会群体是人的总和,国家 的特性正是每个国民特性的总和。从这些书中你可以看到你的影子。此外,如果你从事某种与社会,国家,历史等有关的专业,你需要一个观察角度,这个角度应该 是恰当的,它同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相同。但是中国人观察的角度出现了偏差,就象一个人歪着头看世界,他总是得到偏激的结论。

[伊诺 问] 你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需要一面镜子,看到自己。我们需要站得更高或更远,看到我们的轮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聪明的孩子却常常一事无成 

[伊诺 问] 记得你曾经说过多次,聪明的孩子常常一事无成。为什么? 

[涵石 答] 世界上的真知可能都很简单,以至我们熟视无睹。

完美来自于持久的训练 

[伊诺 问] 在段时间,我除了读这三本书,是不是还要为出国做一些准备呢?

[涵石 答] 是,要从训练思维开始。

[伊诺 问] 为什么要训练思维,我的思维有问题吗?

[涵石 答] 没有一个正常人认为自己不会讲话,但是能够讲出标准话的中国人,可能不超过百分之10。没有一个正常人认为自己不会思考,但是能够以极为逻辑的方式思考,可能人数更少。因为思维的完美在于逻辑性,而它并不像芭蕾舞演员的舞姿那样直观,所以思维的训练容易被人们忽略。中国人的特点恰恰是思维混乱,这同中国的语言有关系,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因素。

[伊诺 问] 那我应该如何训练我的思维呢? 

[涵石 答] 从改写名作开始,用中文改写朱自清的《春》。

[伊诺 问] 我应该如何改写呢?

[涵石 答] 你要遵循散文写作的格式去写。 

[伊诺 问] 这个格式看起来很简单。那我以后用这个格式每天一个题目地多练习是不是就行了。

[涵石 答] 千万不要这么做!要一个题目反复地修改,直到完美。如同芭蕾舞演员的训练。芭蕾舞是一种格式化的舞蹈,它起源于法国,进一步在法国和俄国发展成为音乐歌舞。它是一种具有特定的语言和高技术的舞蹈形式。在古典芭蕾舞中,最显著的是它的表演技法,比如足尖立和分腿,它的优美流畅和准确的运动,以及精致的品质。芭蕾舞演员优美的舞姿与其艺术的完美来自于持久的训练。

[伊诺 问] 你说过,若想在某个领域内获得成功,需要对思维专门训练。 

[涵石 答] 是!事实上,逻辑思维和高度的直觉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完善,它们是一个专业人员必须的重要品质,人们在大学里接受教育,但是这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接收,并不意味着你已经真正地理解和能够纯熟地运用它。所以你需要这方面的训练。

[伊诺 问] 好的思维是“一通百通”中的“一”它既是成功的开始也是成功关键。因为我发现申请美国学校时,都要求写文章如PS。学校在透过文字看申请人的思维。所以好的思维是成功申请好大学的关键也是在未来获得成功的关键,对吗? 

[涵石 答] 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