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文章的倾向性(修改稿) 文章既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又要符合客观规律,主观意识太强就会偏离客观现实而带有明显的倾向性。马德文章倾向:脱离社会现实而突出精神世界,强调个人励志、 精神寄托和修身养性等主观意识,误导崇尚精神生活之虚妄。在一个没有言论、思想自由的强权专制客观现实下,虚假成风,真理蒙尘;马德文章只有回避现实丑陋 的才能生存,其文章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倾向性则表现为渣性。 人离不开精神生活,也逃不脱现实世界。马德文章重笔彩绘精神生活,却巧妙地避开现实中的主要矛盾不说,给人的感觉很“飘”,让人飘在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从 而逃避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精神寄托,但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才更有意义。我们不能容忍现实世界中的丑恶,更需要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变革,而不是寄托于虚妄的 “精神境界”。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仁尼琴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与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 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称为文学的。”恰好昭示了马德文章倾向性的陋弊,回避现实就是逃避作家社会责任,无异于粉饰丑陋。从几个主要理念来 辨析,就可以看清马德文章倾向“渣”性。 1,关于“崇尚” 2,关于幸福 3,关于爱情 总论 当然,上述马德文章的谬误之处仅为管中窥豹之举。马德文章甚众,这里不一一例举,然其文之“渣”,对塑造大陆中国人的灵魂以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无益处。假如,感动你让你的精神闪光的马德与真实准确的现实生活的本源,二者不可兼得,必取舍,请取本源而舍马德,因为你只能在真实准确的现实中生活。 《马德文章的倾向性》 子姜,08-20-2012 文章既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又要符合客观规律,主观意识太强就会偏离客观现实而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正直人是不耻于掩盖客观现实的倾向性的。马德文章存在一种倾向:强调精神世界脱离现实社会,属于主观意识范畴的个人励志、精神寄托和修身养性等,大多建立在脱离客观现实基础上,诱人陷入崇尚精神生活之虚妄。在一个没有言论、思想自由的强权专制的客观现实下,必然虚假成风,真理蒙尘;强权专制需要粉饰现实,马德文章只有回避丑陋的才能生存,其文章倾向性则表现为渣性。 人离不开精神生活,也逃不脱现实世界,生活就是精神与物质的不断转换过程,不可或缺。马德文章重笔彩绘人的精神生活,却巧妙地避开现实中的主要矛盾不说,给人的感觉很“飘”,让人飘在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从而逃避现实社会。人生缺失了精神和物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完整,马德只重其一,即取片面。生活需要精神寄 托,但不容忍现实世界中的丑恶,更需要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变革,而不是寄托于虚妄的“精神境界”。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仁尼琴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与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称为文学的。”恰好昭示了马德文章倾向性的陋弊,回避现实丑恶就是逃避作家社会责任,无异于粉饰丑陋。从几个主要理念来辨析,就可以看清马德文章倾向“渣”性。 2. 关于幸福。马德的幸福凭感觉,文章倾向于抛开客观现实而强调自我感觉,诱人产生虚幻。马德把产生烦恼和幸福的根源——社会现实——忽略了。他的《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认为“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 “其 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我们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感觉:感官知觉或认为,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正常反应,冷了皮肤知道,饿了肠胃不适,有什么样的客 观现实就有什么样的感觉才是正常的。站在阳光下你会感到温暖,生活在一个政治制度开明、物质生活有保障、精神世界崇尚科学理念的社会里,你感觉到的幸福才 是真实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固有的权利,就如生存的基本权利,言论、思想自由的基本权利一样,当现实压抑、剥夺了这些权利时,幸福的感觉也会错位。所以寻 找幸福的途径——改善客观现实才是最重要的。当人为生存而疲于奔命时,他不会有幸福感。只有把人从为生存而劳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才谈得上幸福。幸福体现在消费休闲过程中,当人们可以不受金钱和时间的约束而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时,才能感觉到幸福。感觉不能无中生有,只有来自 客观世界的感觉才真实准确: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冷了累了自己知道,都离不开客观现实。马德离开现实的感觉不是对生活真谛的感知,只能是无原则的修身 养性罢了,客观现实在虚无飘渺的感觉倾向中被掩盖了。(参见本人《我的幸福没有被仰望》) 3. 关于爱情。马德文章宣扬真爱脱俗,其倾向性渲染梦幻般的精神寄托,使爱情变成了某些文人感情专利,同样混淆了爱情的现实特征。爱情:现代汉语词典1982 年版:“男女相爱的感情。”这个表述有两个元素:一是“男女”即“性”,一是“感情”即“情”,两个元素或有偏重,但缺一不可,定义本身是不会因为任何个 人倾向而改变。事实上,爱情普遍存在于世俗中,不论人种肤色、学识能力、社会地位、贫富年龄……都可以拥有。那么马德为什么倾向于强调真爱是“奇迹”“纯粹”“超越于世俗之上的美与真”结果只有“全情投入”或“无奈错过”呢?(见马德《爱与相爱》)1. 源于文人的自夸自恋情结;2. 标榜文人与世俗的情调各异;3.混淆视听误导人们的感情世界与客观现实脱节。随着当今世界社会一体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没有人能割断感情与利益的联系,精神 也不可能游离世俗,爱情只有融入现实生活中才更具有普世价值。现实世界以世俗生活为根基,马德的倾向否定了根基,漠视众生的感情为“非爱情”。众生平等包 括感情平等,爱情无等级贵贱之别,爱情返璞才能归真。把爱情从世俗中剥离出来同样是对现实的扭曲,脱离现实的感情会失真,也不会有真爱的。马德倾向追逐梦 想,脱离现实只能是舍本求末。(参见本人《爱情之花开在世俗》) 总论。马德文章,虽文字精彩却悖论层出,虽崇尚精神却远离现实,其倾向性不符合客观规律,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公理,其悖论实“渣”。例如:马德自以为比古人聪明:“为什么古人能出口成章?而我们就是缺少这种胡诌的能力”,又曲解艺术“原汁原味的写生活,呈现的是生活本身,如果给生活一些错误的排序,呈现的会是艺术作品”(《马 德老师经典上课语录》(来自学生QQ空间)--新浪博客——马德博客)。他在《没有人愿为懦弱买单》则认为“这天下,永远是强者的天下”,其实众生平等, 无所谓强弱,天下则永远是众生的天下。《许多年以后》“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对另一个世界不可知;而人之所以不愿死,是因为别人都还活着。”生死乃自然规 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须自然面对,岂可生嫉妒之心“别人还活着”而“不愿死”?谬误装扮成真理需要一定的手法,巧妙的手法就是忽略现实,混淆视听。马德 文章的倾向性源于时代特色,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没有谁的文章不打上现实社会烙印的,马德也不列外。 当然,上述马德文章的谬误之处仅为管中窥豹之举。马德文章甚众,这里不一一例举,然其文之“渣”,则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大陆中国人的灵魂,损毁中国传统文化 精髓的基石。假如,感动你让你的精神闪光的马德与真实准确的现实生活的本源,二者不可兼得,必取舍,请取本源而舍马德,因为你只能在真实准确的现实中生活。 马德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