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之花开在世俗:有感于《爱与相爱》(修改稿) 

审核通知

有关审核:张卫春,大海,黄焘,若浅墨,淡了红颜,心的颜色
有关作者:子姜 www.chinawriting.org/2011/0039.htm
有关征稿:忆言,薪竹

以上同仁,对爱情之花开在世俗:有感于《爱与相爱》修改稿的审核现在开始,请诸位协作,不吝赐教。

文体说明:本文是有感而论议,属于议论文。

1,张卫春及大海负责审核文章的主题及中心思想,
  主题是否明确?
  中心思想是否明确?
  全文是否围绕主题思想?
  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
  如有更多建议,一并给出

2,黄焘负责审核结构,
  标题,首段,主体,结尾
  如有更多建议,一并给出

3,若浅墨,淡了红颜,心的颜色等负责给出第一次阅读时的第一感觉
  你是否能抓住作者的中心思想?
  语言是否流畅?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如有更多建议,一并给出

爱情之花开在世俗:有感于《爱与相爱》(修改稿) 

初审建议

1,本次对稿件初审,着眼于文章的立意:主题思想(形式的或真实的)整体文章结构:标题,首段,主体,结尾。有关语言修辞等审核以后进行。

2,文章,爱情之花开在世俗:有感于《爱与相爱》,属于议论文,有感而议。

3,本文的形式主题是爱,主题陈述是:真爱不能背离生活,生活源于世俗。人生于世俗,情必溶于世俗,花开必归于世俗。

4,主体部分有三个段意:人生之根在世俗,人生离不开世俗,爱情之花开在世俗。

5,文章首段缺少对文章《爱与相爱》的必要说明,这是文章的起点。末段没有回归原点,此乃议论文之大忌。

6,请作者子姜斟酌,并参考以下诸位评审之建议。

爱情之花开在世俗:有感于《爱与相爱》(修改稿) 

初审总汇


1,大海 

我的观点,真正的爱情与世俗无关。

子姜的论述还是详实的,主题也是明确的,中心思想也可。全文围绕着爱情之花开在世俗,层层论述。

不过,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是么是爱情,爱情不等同于生活在一起,不等同于生存需要的物质基础,人为的外在因素,比如年龄等不及要结婚生子,家庭,同事的撮合等。真的整的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觉。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组合一个家庭。一个是精神领域,一个是现实的以后总无奈吧。我觉得这篇文章说爱情之花开在世俗,不妥。生活在一起,结婚生子,并不代表真正的爱情。哈哈,有些乱,我也说不好,但我感觉这个观点不好。我是感情至上者,不喜欢违背自己的意愿办事,假如这个女人我不喜欢,我即便是单身做和尚,我也不会娶她。我也不会放弃我爱的女人,去找借口,离开她。爱情是短暂的,不是永久的。就如火花的碰撞。真的到了锅碗瓢盆的阶段,就是亲情了

2,张卫春 

主题是否明确?子姜的感想从文体看属于驳论文,驳论文须有明确的靶子。该文的靶子是“《爱与相爱》诠释的真爱只能‘全情投入’或‘无奈错过’。” “《爱与相爱》的真爱:‘不被利用’‘别无所求’,‘超越于世俗之上的美与真,已经无须再用世俗的标准来评判’等等,耻与世俗为伍。”这个靶子来自《爱与相爱》的3,“最真的爱,是不被利用的。它简单,纯粹,澄澈,没沾染世俗的一点尘杂。也就是说,在真爱面前,除了爱,双方别无所求。也基于此,最真的相爱,没有对与错之分,因为,超越于世俗之上的美与真,已经无须再用世俗的标准来评判。”9.“在爱情面前,没有圣贤,只有一个一个鲜活的肉体凡胎。如果在一份爱面前,你一念不起,寸心不乱,八风不动,不是手中已拥有一份真爱,就是根本没有遇到过真爱。在真爱面前,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全情投入,一是无奈错过。”中的部分语句。在反驳中,子姜提出自己的观点“人世间每个家庭都是爱情之花,不论人种肤色,学识能力,社会地位,贫富年龄……爱情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真爱不能背离生活,生活源于世俗。人生于世俗,情必溶于世俗,花开必归于世俗。”接下来分别从几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结尾得出结论“情之所归非世俗,就如插在花瓶里的玫瑰,无根。我想,玫瑰还是生在自然里更美更真。真爱扎根于世俗凡间更可贵。”

中心思想是否明确?中心应该是明确的,并且能够紧紧围绕中心进行论述。

全文是否围绕主题思想?

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对子姜的观点,我难以完全苟同。首先《爱与相爱》并不否认爱情完全脱离世俗,“在爱情面前,没有圣贤,只有一个一个鲜活的肉体凡胎。”这“肉体凡胎”不就是世俗的吗?其实子姜的立足点就只有“最真的爱,是不被利用的。它简单,纯粹,澄澈,没沾染世俗的一点尘杂。”基于这一点而生发的议论,就在副标题标示为《爱与相爱》读后感,这是否有以点代面的嫌疑,我想很多人是看得出来的。其次,《爱与相爱》中提到的“爱”或 “真爱 ”是人类感情中经过过滤纯化的产物,是高于世俗的,虽然它来源于世俗。而在子姜的文章里显然把世俗的爱情和这种高于生活的感情混同为一了。

3,黄焘

关于(爱情之花开在世俗:有感于《爱与相爱》修改稿)的结构审核建议

1、标题部分:

从“爱情之花开在世俗”中看,这篇文章的主题无疑是以爱情与世俗为重点,作者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有说明力度。对比全文看,标题和内容相符、恰当。

2、首段部分:

首段较为完整,分别对写作对象(爱情与世俗)作了介绍,能链接读者。过渡句既总结了《爱与相爱》的主旨,也写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起到一个好的承接作用。从第一段中可知:“人生于世俗,情必溶于世俗,花开必归于世俗。”为文章主题句。由此看来,作者紧扣主题。

3、主体部分:

第二、三、四段,分别把主题思想分为三个小部分来解释阐明,但是分类太散,把文章主题一分为三了。
第二段:作者在第二段的解释稍微偏离了主题句,说服力不够强,思维太散,联系不紧密。
第三段:作者把《爱与相爱》和“文人笔下的爱情观”的相同点结合起来,使之间接衬托出自己的主题,虽没跑题,但是反面部分太过于冗长,不简洁,所以遮挡住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比要适当,艺术效果还会更好。
第四段:有对前面的两部分的总结,也有其他见解。比起前两段,极为完整。但是就内容而言,应去掉前面提到过的,简化使之更流畅甚好。希望作者在此基础上有所完善。

4、尾段部分:

尾端不够完整,有偏题现象。第一句是对《爱与相爱》的写作评价,但这与主题无关。最后一句利用文人的名义,也许是作者像以此写出自己的感悟,但我认为要更直接表达,才会有说服力。此外,尾端既没有对全文总结,也没有正规的结尾句,没有照应到标题或主题,与首段的写法相比,相差甚远。

5、全篇看:

作者过分强调人与世俗的关系,而爱情与世俗的关系较轻。虽然人是一个基础,但还得与主题的比重有所适当搭配。各段的写法有符合当代散文的要求,但各部分之间太过于独立,显得有些散。文章的“神”没散,但“神”却散了。各部分之间有重复之处,有些许观点过于主观了。人、爱情和世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不出来。其次,总体结构不够完整,作者利用“总—分—总”的结构去写,但我从文章中只能看出“总—分”,缺少了最后一个“总”。最后,我建议作者把《爱与相爱》的思想与作者自己的思想分开写,这样逻辑与条理都清晰,对比也明显。

PS:1、淡了红颜因无法联系到,所以没给他发邮件。
2、以上建议仅代表个人,最后祝子姜创作愉快!

4,若浅墨 

1.读作者文章的第一感觉就是过于散漫,难以把握中心思想。

2.文章语言不流畅。

3.作者观点过于主观,片面化,难以认同。

4.文章存在着不和谐现象。

5.文章标题需要修改。

6.文章第一段需要修改,主题陈述需要精简。

7.文章在结构上仍存在大问题。

5,花开、若相惜 

1、作者的中心思想是要表达爱情不能脱离俗世,我能感受一点。
2、文章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很流畅,论述的不是很清晰,不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3、说实话,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在文章中,我没有感觉到亲切、自然、美好的感觉,反而感觉有点牵强。我认为爱情是一种精神上的范畴,它可以脱离世俗而存在。
4、总而言之,读起来不是很舒服,很散的感觉。
以上只是个人之见。

 

以下是作者依据审核,做出的最新修改

 

爱情之花开在世俗:有感于《爱与相爱》

子姜,05-22-2012

马德《爱与相爱》发表于《读者(原创版)》第10期,文章以10个小标题形式(类似微博)诠释爱情,见于马德博客http://blog.sina.com.cn/2009made。爱情:现代汉语词典1982年版:“男女相爱的感情。”这个表述有两个元素:一是“男女”即“性”,一是“感情”即“情”,两个元素或有偏重,但缺一不可。不管我们如何诠释和理解,定义本身不变。——题注

《爱与相爱》以奇巧的笔墨描述爱情“奇迹”“莫名其妙”“纯粹”“难以巧合的缘分” 等,真爱“超越于世俗之上的美与真”结果只有:“一是全情投入,一是无奈错过”,作者倾向力推奇幻之媚情,极崇真爱之脱俗,否定了爱情的世俗属性。事实上,爱情普遍存在于世俗中,不论人种肤色、学识能力、社会地位、贫富年龄……都可以拥有。人生于世俗,情必溶于世俗,花开必归于世俗。

爱情是生命之花,人生之精彩,花生根在大地,人生存于世俗。马德崇尚爱情表达一种向往与梦想本无可厚非,但诱导梦想入奇幻境地似不妥,因为梦想在意识形态上改造世俗,同时也以世俗为根基。人在世俗里生,在世俗中活,生活必然打上世俗的烙印。世俗倾向于守旧、功利、现实等遗传惰性,梦想则充满创新、变异特质。遗传和变异解读世俗的生生不息,亦塑造梦想的扑朔迷离。爱情是世俗向善的催化剂,也是梦想趋美的动力源。梦想是美好的,世俗却时常唱反调;梦想与世俗纠缠着诠释爱情,尽管故事飘忽和迷离,最终还是要跌落于世俗凡间。

人之情由世俗生,必溶于世俗凡间。马德宣扬真爱脱俗表达了精神上的寄托,这种寄托不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将变为空洞,离开世俗的感情也失真。再高尚的情感没有世俗为根基都会苍白无力,再伟大的精神不能作用于世俗也没有意义。人的生存涵盖所有物质及精神生活,感情属于精神范畴。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因世俗起,且作用于凡间。爱情可以升华为社会活动,社会以世俗为根基,所以溶于世俗的爱情才有价值。神化爱情推崇心理精神活动,势必忽略了爱情的现实性与普世价值。夸大精神生活的瑰丽绚烂、纯真完美,同样会误导人们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所以,神化爱情趋于梦幻便成为文人的不良倾向。假如:世俗60%以上家庭≠爱情,那么,爱情=少数人笔端的奢侈品=束之高阁。世上爱情标准有二否?非也,理解之差罢了。某些真爱,不过是标榜文人与世俗的情调各异而已。《爱与相爱》的真爱:“不被利用”“别无所求”“超越于世俗之上的美与真”等等,耻与世俗为伍,有误导情感虚妄之嫌,源于文人自恋自夸情结。以超凡脱俗为美可以,以真爱区别于世俗爱情恐怕不妥。其实,真爱若不能回归世俗,叛离生活,荡于真空里,无异于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

爱情之花开在世俗。尽管马德留恋生命之花,崇尚高贵品格的精彩,但感情代替不了现实,精神也不可能游离世俗。随着社会的一体化,人类对于感情和利益几乎无法独立。事实上,没有人能割断感情和利益的联系,爱情就包含世俗陈杂,利用和有求是必然的,利欲世界谁能活在真空里?爱情,世俗的理解就是男女大了当婚嫁而已,尊重客观现实才是硬道理,崇尚精神作用而轻蔑世俗就是轻视生存,再美的真爱也离不开柴米油盐生活琐细不是?生活更深刻的内涵必然归属于世俗,世俗框架不会背离生活,真爱亦不能。世俗与真爱并非必须的矛盾,人类的繁衍需要世俗爱情,生生不息比神化爱情更重要。我认为:把爱情浪漫化,诱人梦飞神往,使爱情走向脱俗之路;莫不如还爱情本真,归人淳朴,颂爱情为世俗之花。

《爱与相爱》渲染了爱情的精神境界,引凡夫趋梦幻,或有鼓惑之嫌。你可以崇尚爱情,却不可以漠视众生;你可以追求梦想,却不可以舍本求末。若真爱之所归非世俗,就如插在花瓶里的玫瑰,无根。我想,玫瑰还是生在自然里更美更真,真爱扎根于世俗凡间更可贵。我们尊重生命同时更需要尊重感情,爱情无等级贵贱之别。文人天职:还事物本来面目以正视听,不溢美、不隐恶以显其征。夸张个人欲念易远离事物本原,诱人生虚妄之梦,安妥?